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胃脘痛的辨治源流研究 收藏
胃脘痛的辨治源流研究

胃脘痛的辨治源流研究

作     者:任丽顺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仁寿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胃脘痛 心痛 辨证论治 辨治源流 

摘      要:胃胺痛是以胃胺近心窝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胃脘痛这一描述,但仅作为一种症状描述,后世医家多将胃脘痛和心痛相混淆。本文梳理了各时期胃脘痛病名的演变,并将各时期医家的论述总结梳理出来,以洞悉其发展、演变、脉络,进而对胃脘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借鉴。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胃脘痛的称谓,在《伤寒杂病论》中多以“心下代指胃脘;宋金元时期,开始将“胃脘痛单独列出来,逐渐成为一种单独的疾病。明清医家正式确定了胃脘痛这一病名。在治法上,秦汉时期多以“心下论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以经络受邪、饮食受邪、蛔虫等论治;隋唐时期多以寒邪论治“心腹痛;宋金元时期,医家以痰饮等多种病理产物及寒邪、郁邪论治;明清时期,医家对胃脘痛认识更加深入,论治更加规范,多在八纲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