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邻里人际传播 ——以××高校家属区筒子楼和单元楼居民为对象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芮必峰
授予年度:2011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在过去的20年里,高校改造筒子楼的工程如火如茶的进行着,数以十万计的青年教师和家庭从十几平的小单间搬进了大套房。一方面,人们享受了宽敞而设施完备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人们也逐渐发现自己周边的其它变化,邻里间串门的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生疏,甚至对面不识,相遇和交流都变成了难事。这与早年间筒子楼里红红火火的邻里交流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曾先后在两种环境中长期生活,对这种变迁感触尤深,心里始终有一个情结,说是去记录追寻那段难忘的生活也好,说是要探究这亲密和疏离背后的原因也好,更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传播学者们来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推进人际传播研究。现有的文本多是从人际关系出发,用社会学、空间规划学等视角解读人际关系的变迁、解读空间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从传播学视角研究对话、研究场景、研究变迁和动因的还很少,因此这项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经预言,21世纪没有什么比理解和改善人际传播更重要的任务了。在过去的传播学研究中,大众传播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现今学者们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反映心灵的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过去邻里作为住地毗邻的对象,因为不可避免的接触和摩擦而成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对象,而今天人们的邻里交流正呈现次级化、事际化特征,邻里关系也失去了往日的首属群体地位。笔者正是基于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对人际传播研究的兴趣来确立选题,发出追问。只有认识了解我们即将或刚刚逝去的生活,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今天与以往的不同。过去传统的邻里人际传播到底是什么状况?此时现代的邻里人际传播又是如何?它们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迁?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迁? 基于上述问题,全文共分四章,描摹状态,分析变化,阐释原因。首先交代选题来源,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做梳理和分析,发现研究的空隙,确定研究的意义;分析与邻里人际传播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如人际关系和邻里的界定,只有清楚人际传播研究离不开研究人际关系,要在关系中研究传播,要从传播中体现关系,并始终围绕传播,才能使研究不发生偏离。其次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浅描)描述筒子楼和单元楼邻里人际传播的状态,通过多角度描摹使得交流场景真实而生动,以便形成对照,其中更是借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邻里交流场景描写作为旁证。再次,在了解两种不同的邻里人际传播模式后,试图分析这种变迁和其后的动因,从传播场所、内容、频率等角度展现变化,从物理动因、社会动因、心理动因等层面分析结构性因素。 邻里人际变迁是社会大变迁中微小的部分,但也是其深刻变革的重要反映,米尔斯曾说:“我们在各种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往往是由结构性的变化引起的。所以,要理解许多个人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超越这些变化来看待他们。由于我们所置身的制度变得更为庞杂,彼此间的联系更为复杂,这些结构性的变化的数目和类型也在不断增加。要想对社会结构的观念有清楚的意识并敏锐地运用它,就要能在大量不同的环境中捕捉它们彼此间的联系。这样的过程既能解答心中的困惑,也能重新认识已经和正在逝去的生活,至于如何改善邻里人际传播、批判现代邻里间冷漠的人际关系则不是本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