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网具在评价人工鱼礁水平方向上诱集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章守宇;汪振华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90802[农学-捕捞学]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主 题:人工鱼礁 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刺网 拖网 地笼网 有效辐射范围
摘 要:为了解东海典型软相泥地生境鱼礁投放后在水平梯度上的影响能力,于2014年夏季使用多网目组合三重刺网、地笼网和改进型桁杆虾拖网三种不同的采样网具在嵊泗人工鱼礁区(东库山人工鱼礁区、三横山人工鱼礁区)进行调查采样,分别对两个鱼礁区的渔获数据进行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丰富度、多样性、种类相似性等内容做了分析研究,比较上述指标在自鱼礁区由内向外等间距设置的4个站点的变化趋势,探讨不同网具在评价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的应用。研究期间三种网具共采获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87种,其中鱼类39种,节肢类28种,软体类16种,棘皮类4种。三横山鱼礁区S1-S4站点的渔获种类数依次为40、29、31和20种。丰度和生物量方面,三种不同的网具大致均在S1站点有最大值,鱼礁区内部资源量明显丰富于外部,在水平方向上的诱集效果呈现自鱼礁区由内向外依次递减的趋势。不同网具采集到优势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别:刺网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长吻红舌鳎Cynoglossus lighti;地笼网的优势种为长吻红舌鳎和褐菖鲉;拖网的优势种为焦氏舌鳎Arelicus joyner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acultrirostris。三种采样方法均在S1站点有最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数值大致呈现自鱼礁区由内向外依次递减的趋势。东库山鱼礁区S1-S4站点的渔获种类数依次为39、45、35、24种。三种采样网具均在S2处有最大的丰度和生物量,且S4站点处有最小的生物量,在水平方向上的诱集效果基本呈现鱼礁区边缘大于鱼礁区内部大于鱼礁区外部的结果。三种不同采样网具的优势种如下:刺网的优势种有皮氏叫姑鱼、小黄鱼、焦氏舌鳎;地笼网的优势种有刀额仿对虾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拖网的优势种有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褐菖鲉和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三种采样方法均在S1,S2,S3样带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且在S4样带较低,整体上拖网渔获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数值更高,鱼礁区资源量丰富,远离礁区的海域资源量减少明显。从渔获组成大类上看:刺网渔获组成以鱼类为主,占刺网总渔获种类的51.1%;拖网主要为节肢类,其次是鱼类,分别占拖网总渔获种类的41%和37.7%;地笼网的渔获种类分布则较为均衡。刺网和地笼网的相似性指数为0.23,拖网和地笼网的种类相似性指数为0.4,刺网和拖网的种类相似性指数为0.18。拖网和地笼网之间的种类相似性指数较高,其它两个种类相似性指数均较低。比较不同采样方法在鱼礁区水平方向上多样性的表征能力,拖网优于刺网和地笼网,3种网具组合的采样方式优于单种网具或任意两种网具相互组合。自人工鱼礁核心区向外,各站点生物资源量、多样性等指标大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从上述指标的空间差异来看,三横山鱼礁区的有效辐射距离约为200-300m,而东库山鱼礁区辐射距离约为200-300m。研究结论认为,相对于单一采样方法,组合刺网、地笼网和改进型底拖网的综合采样方式可以获得更完整的现场信息,从而更好的揭示人工鱼礁投放后水平方向的资源分布和群落结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