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残卷》等五种材料引《说文》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标
授予年度:200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3[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05[文学]
摘 要:本文之要,在以近代回传中国之《玉篇残卷》及敦煌所出唐写本引用《说文》材料重新对《说文》进行校勘。由于这些材料为清代许多校勘《说文》大家,如段玉裁、钮树玉、严可均、姚文田、沈涛等从未见及,故于校勘十分珍贵。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课题主旨、研究现状以及五种材料的来源和所引《说文》的价值。在研究现状中,我们查考了清代以至近现代中外的有关论著共三十来种;我们觉得清代到近代的研究,受到时代的限制,自然会出现一些偏颇或失误或悬而未决的问题;今人的研究,多属举例性质,未做穷尽性考察,所以也有挂一漏万之不足,为此我们进行了通盘、穷尽性研究,辑得引用材料2900余字次。 第二、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将五种材料所引《说文》与二徐本对照,分为相同和相异两大类。据我们考察,五种材料所引与二徐相同的凡1686字次,占引用总数57%。其中有的是一次,有的是二、三次引用相同。这就又一次证明,现存二徐本大体是可信的,唐人引《说文》材料也有相当部分是可信的。五种材料所引与二徐有别的凡1248字次,占42%,有别的部分,我们大致作了形式上的区分,分成了四种,即:(一)材料所引《说文》与二徐本在意义上基本相同;(二)材料所引《说文》与二徐本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异;(三)材料所引《说文》与二徐本在意义上有较大差异;(四)材料所引《说文》与二徐本在意义上毫无联系,风马牛不相及。第三章是对相异类的分析及整理。通过分析整理,我们把这一部分的价值归纳作三个方面,即:(一)正二徐之失。这种情况最多。我们一般是根据前人考证,吸取其考证成果,再证以新发现材料,纠正二徐的失误。(二)解决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这里面又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大徐本不误,小徐本有误;另一种是小徐本不误,大徐本有误;第三种是诸家争讼未解决的问题。(三)证五种材料引书之误。 第四章是简要结论。共五点。即:(一)二徐本虽历经辗转传抄,错讹不少,但大体可信。五种材料所引条目有1/2以上与二徐本相同即是力证。(二)五种材料所引《说文》与二徐本不同者亦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或正二徐之失,或解决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证《残卷》等引书之误,故此五种资料对《说文》校勘以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均具有重要价值。(三)前人称“唐人引《说文》不尽可信这一结论又一次得到证实,故而使用唐人引用《说文》资料时,应十分慎重,认真抉择,去伪存真,竭力避免片面性。(四)前人称今本《说文》是《说文》与《字林》混合的本子, 此说似可商榷,就我们使用的材料看,确有《字林))$入《说文》者,但为 数极少,说今本《说文})是《说文}}与《字林》的混杂本,似失之武断。(五) 清人依据唐人弓佣《说文》校勘二徐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时代和材料的限 制,亦有不足。有此五种材料,可以正清人校勘之失,解决其未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水平有限,钻研不够,时间仓促,虽然尽了最大努力,论文中仍 存有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专家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