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网络公民参与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解读——以雾霾问题为案例 收藏
网络公民参与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解读——以雾霾问题为案例

网络公民参与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解读——以雾霾问题为案例

作     者:吕梦露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惊雷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3[法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5[文学] 030202[法学-中外政治制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国家—社会”关系 “过程—事件分析” 雾霾问题 网络公民参与 

摘      要: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个前所未有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逐渐从国家中向外脱离,日渐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并在各个领域努力发出声音,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这个过程是“国家—社会关系不断消解和建构的过程。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普及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关系的又一新变量。一方面,国家在“底线管控、“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建立电子政务,通过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网络政治实践提升治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力量积极利用互联网与国家互动以争取自身权利。可以看出,互联网提供了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有效平台。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这一新条件下的“国家—社会关系。具体来说,本文以雾霾问题中的网络公民参与为分析对象,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和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网络公民参与的发展逻辑和策略运用,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中形成的“国家—社会关系有何可能和方向。在分析发展逻辑时,作者通过“问题化与被动卷入:雾霾进入公共议程“推责与追责:关于雾霾归责的博弈“合作与冲突:雾霾议题的冷却三个部分来梳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是如何展开和发展的。在分析策略运用时,作者分别对社会成员间的互动和社会与国家间的互动进行研究,关注两者的互动是何以可能的。在这两个部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结语一章总结了“国家—社会关系在网络公民参与中的可能样态。研究认为,雾霾问题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是一个相互牵扯不断深入的过程,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总体上也许可以将这个过程称作一次良性的互动,但是互动中呈现出的细节问题才是理解国家—社会关系的关键。首先,从互动的最终结果看,网络公民参与对公共政策和生活的进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网络上的呼吁和推动力仅仅作用于雾霾治理这一事务的外部,它们并不能够深入到雾霾治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去。如果线下的社会参与机制不存在或者不畅通,国家在后期将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其次,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社会力量能够利用大范围的网络讨论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迫使国家提升对于雾霾问题的重视程度,但是国家对互联网强大的控制能力决定了网络公民参与行动具有局限性和脆弱性。最后,国家和社会内部均存在差异和分歧。这意味着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层面时,情况可能是不同的。同时,由于知识水平、媒介素养、社会地位等因素的限制,中国社会结构底层的大多数人在网络公民参与行动中并未获得足够的权力空间,在此基础上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产生的社会变革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倾向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