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生态风险评价 ——以武安市为例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付梅臣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06[工学-城乡规划管理]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相对风险模型(RRM) 土地整治规划 生态风险 武安市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蔓延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将整治规划看作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整治活动的预测,以此为基础,应用相对风险模型,以乡镇为评价单元,对整治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区,进行了整治规划生态风险评价,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梳理和借鉴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将模型分为问题形成、风险分析和风险表征三大部分。问题的形成包括生背景分析、生境分析、风险源分析和受体分析。风险分析则包括暴露分析和风险分析两部分。风险表征则主要为风险计算。(2)对武安市进行风险评价,划分了风险等级。根据整治规划的内容,确定了以整治项目为风险源;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和研究的方便将生境确定为六种类型;依照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确定土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格局为生态终点。进行风险计算。将22个风险小区划分为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3)根据风险区的特点,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建议。高风险区生态环境脆弱,需整治的土地较多,所以此区域的整治应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较高风险区有大量的采空区,复垦为耕地难度大,耕地质量不高,并且伴随重金属污染,所以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中风险区可以适当加强整治强度,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标,生态保护则处于相对次要地位。低风险区内的整治项目应以增加耕地、保证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对整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可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