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古今文献的穴位痛敏现象与规律研究 收藏
基于古今文献的穴位痛敏现象与规律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的穴位痛敏现象与规律研究

作     者:李雨谿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梁繁荣;任玉兰;李涓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12[医学-针灸推拿学] 10[医学] 

主      题:穴位敏化 穴位痛敏 古代文献 文献研究 

摘      要:目的:以穴位痛敏相关的古今文献为基础,研究穴位痛敏的现象与规律,为穴位敏化的理论构建提供文献支持,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1.古代文献:通过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结合的方式,收集中医古籍中的涉及穴位痛敏现象的文献,并建立穴位痛敏古代文献数据库。运用中医传统文献学的方法整理分析古代文献中的穴位痛敏现象,探讨穴位痛敏的起源与发展,归纳古代文献中的穴位痛敏规律。2.现代文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收集国内外有关穴位痛敏的研究,按预先制定录入标准提取数据,构建穴位痛敏现代文献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关联分析法和定性评价等方法分析穴位痛敏的研究趋势,并总结其规律。结果:1.基于古代文献的穴位痛敏现象与规律(1)穴位痛敏的起源和发展穴位痛敏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内经时期的认识阶段,《黄帝内经》对敏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并认识到痛敏腧穴具有时间性的动态特征,首次提出用“以痛为腧的治法治疗经筋病;第二阶段是魏晋至隋唐的发展时期,对于敏化现象的描述已从前一阶段的体表局部具体到了腧穴,在“以痛为腧治则的基础上演化出“阿是之法,主要用于临床取穴和腧穴检查;第三阶段为宋代至近现代的运用阶段,这段时期对于穴位痛敏的记载大多为医案,医者将具体的敏化腧穴运用到了不同的疾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敏化腧穴与疾病的相关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运用。(2)穴位痛敏在古代文献中的现象与规律(1)脏腑病的痛敏现象主要集中在其相应经脉循行部位,相应脏腑的背俞穴也常出现敏化。肝病主要表现为胁肋部疼痛;心系疾病在心俞穴会出现痛敏;泄泻痛敏穴多为大肠俞,便血常在腰阳关出现敏化;哮喘病多与肺俞痛敏相关;肾系疾病会出现肾俞穴的痛敏现象,对于脏腑病的治疗多取其敏化的背俞穴用以灸法。(2)经筋病多在经筋所过之处出现痛敏,且常伴有筋结等形敏表现,治疗采用火针刺其痛敏点;痹症的敏化现象除痛敏外还多伴有酸感,治疗取其痛敏穴进行针刺;络病主要表现为络脉循行部位的痛敏现象,多取其络穴或敏化腧穴针刺治疗;经脉病也在循行局部出现痛敏化。2.基于现代文献的穴位痛敏现象与规律穴位痛敏研究自1976年至今,相关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所涉及的痛敏穴和干预措施的数量及种类越来越丰富,痛敏相关穴位归属于阳经多于阴经,干预措施以针刺或电针为主。(1)穴位痛敏临床研究现象与规律脏腑病中胃肠系疾病研究最多,痛敏穴位上巨虚、下巨虚和足三里与疾病的关联程度最高,痛敏腧穴主要归属于胃经和膀胱经。肝胆系疾病的敏化穴位以背俞穴为主,腧穴主要归属于膀胱经、肝经和胆经。耳鸣痛敏穴位以冲阳、合谷、太冲、外关为主,敏化穴位多分布于胆经。痛经痛敏化频次最高的穴位为三阴交,敏化穴位最多的经脉为脾经。经络病中以颈肩痛研究最多,涉及文献14篇,敏化穴位主要为分布于胆经、大肠经和小肠经的阿是穴,多根据压痛敏感情况来判断腧穴的敏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敏化穴位频次较高的为腰痛点和耳穴(腰骶椎),均采用穴位按压检测痛敏。偏头痛敏化穴位大多分布于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说明偏头痛与少阳经密切相关。坐骨神经痛的敏化腧穴多分布于膀胱经。(2)穴位痛敏动物实验现象与规律将纳入动物实验文献按脏腑病和经络病分类分析,其中脏腑病7篇,经络病6篇。动物试验中关节炎动物与胃肠痛动物敏化穴位均以足三里最多,且均以痛阈作为敏化指标,但检测方式各不相同,差异较大。结论:1.穴位痛敏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时期,成熟于魏晋至隋唐,并运用于宋代至近代。2.穴位痛敏现象主要表现在与疾病相关的经脉循行局部,经络病的痛敏表现具有局部循经性,脏腑病的敏化主要与其所属经脉或表里经相关。3.出现痛敏现象的疾病多选用敏化穴位进行治疗,经络病多选用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脏腑病多选用背俞穴运用灸法。4.现代穴位痛敏研究热度日益升高,但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研究类型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5.穴位痛敏现象的检测方式主要以压痛和痛阈的检测为主,但设备和方法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来构建穴位痛敏化的评定标准。6.穴位痛敏现象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借此判断机体状态、诊断内在脏腑组织的病理生理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导针灸选穴和治疗。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