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云虹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120404[管理学-社会保障]
摘 要: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对促进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性原则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项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应该包括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到农村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本文主要是受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启发,从体制建立的公正性以及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价值诉求分析入手,探讨了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迫切性。文章首先指出农村医疗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的体现,是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内容,是农民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一个紧迫任务,己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的紧迫性。接着,文章从卫生资源(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三方面)配置不合理、保障水平低下、筹资渠道不畅三方面描述了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以及政府、医生及农民三方面对医疗保障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农村目前医疗保障窘状的三大原因;然后,本文通过对国外几种典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优劣状况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及其衰弱的原因的思考,总结出各种模式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地农村的地域性、民族性等差异,无法一步到位的建立一套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覆盖整个中国农村,由此,本文提出了建立多元协调式医疗保障模式的实践基础以及理论依据,以及这种模式的具体的思路——贫困型农村以救济型保障为主,温饱型农村以基本需要型保障为主,富裕型农村以保险型保障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最后,文章分别从如何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制度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政府、医生及农民的医疗保障意识以及发挥中医药的特殊优势四方面探讨了重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对策和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