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因子、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赵治国
授予年度:2007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胃癌 中期因子 血管生成素-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摘 要:背景与目的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HP感染、饮食等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有关。与其他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一样,胃癌同样具有侵袭与转移的特征。而且,由于胃癌的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往往已属中、晚期,使得早期诊断率很低,治愈率大大降低,预后差。因此,对胃癌侵袭与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阻止肿瘤的侵袭与转移,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对肿瘤进行综合治疗,从而提高胃癌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非常复杂,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个多阶段、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的发展过程,是肿瘤细胞与机体(宿主)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等就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血管形成,肿瘤及其转移物的生长、维持必须有新生血管的形成来维持,新生的血管网不仅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养料及氧气,运走代谢产生的废物,而且还以旁分泌的形式刺激肿瘤的生长,并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向其它组织器官浸润转移。如果阻断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将趋于坏死。而肿瘤血管生成受到正负两方面因子的调控: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CD34是特异性很强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目前可用来检测MVD。 通过蛋白水平检测中期因子(midkine,MK)、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间质血管新生的关系,探讨中期因MK、Ang-2、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在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为胃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的预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组织标本来源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标本,术前均未放疗及化疗。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共选取64例胃癌标本、20例距肿瘤5cm以上的切缘正常组织标本。 (2)免疫组化SABC法(StreptAvidin-Biotin Complex)检测MK、Ang-2、VEGF及CD34在胃正常粘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计数MVD。 (3)统计工具为SPSS13.0版软件包,统计方法采用x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并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 结果 (1)MK的分布特点 MK蛋白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内,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亦可见阳性染色。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未见MK蛋白染色或仅见微弱染色,表达率为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6.6%,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Ang-2的分布特点 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未见Ang-2蛋白染色;Ang-2蛋白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内,表达率为84.4%;与正常胃黏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内皮细胞及血管壁见较均匀的Ang-2阳性染色。 (3)VEGF的分布特点 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及癌细胞中均可见到VEGF阳性染色,阳性物质位于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内皮细胞及血管壁见较均匀的VEGF阳性染色。VEGF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5.0%和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微血管分布 癌组织内微血管数量增多,分布呈异质性,形态不规则,部分血管无明显管腔或呈发芽状,正常组织区微血管分布较少而均匀,在胃癌组织及癌周正常组织的MVD平均值分别为30.089±8.294、15.012±7.1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MVD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组(P0.01)。 (5)MK、Ang-2、VEGF、MVD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 MK在高、中、低分化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8%、76.9%、81.8%,MK的表达随着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呈一定上升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2在高、中、低分化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8%、84.6%、9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在高、中、低分化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6.3%、80.8%、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