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H系群体的玉米株高穗位QTL定位分析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凤格;王丕武
授予年度:2011年
摘 要:本研究选用SSR分子标记,以优良玉米单交种先玉335为基础材料,利用诱导系京科诱1-006诱导出的240份DH系作为研究群体;2009年在北京小汤山、2010年分别在北京房山和吉林农安种植,每个环境设置3次随机区组重复,生长状况良好,从散粉期到收获前对各分点进行株高和穗位调查,选取双行区中表现整体一致的连续10株,取平均数值,利用126对SSR引物建遗传连锁图谱,在三个单环境下,调查DH系的株高和穗位高两个重要性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对两年三点的数据做了单环境下和联合定位分析。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在三个单环镜和联合QTL定位总共检测到11个控制穗位高的加性效应,在联合和单环境下均能检测到2QTL:(1)位于2号染色体的qEH2-15,加性效应平均值大于3.2,解释的表型变异平均值为5.8%,这个位点的加性效应值为负值,可能为来自于P2遗传;(2)4号染色体的qEH4-8,加性效应平均值大于5.5,解释的表型变异均值大于8%。在所有的11个穗位高QTL位点中,QTL加性效应解释的总体表型变异为22.4%,这说明加性效应是主要的基因作用方式之一。 2在三个单环镜个联合定位中总共检测到11个控制株高的QTL,得出结果:位于4号染色体的qPH4-7的QTL,在各单环境和联合定位中都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均值大于9%;说明这个位点可能为主效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的qPH5-6,同时在吉林农安数据中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8%以上,由于其加性效应值为负,所以可能为来自P2的遗传。在所有检测到的11个QTL位点中,控制株高的QTL加性效应解释的总体表型变异为27.2%,可见,加性效应是影响株高的主要方式之一 3总共检测到5对穗位高上位性QTL,4对非主效基因(NN)上位性QTL,有一对加性效应和环境之间互做的上位性效应(QQ);5对QTL上位效应的绝对值在1.3-3.6之间,解释的表性变异为0.7%-8.6%之间;共检测到4对株高上位性QTL,2对非主效基因(NN)上位性QTL,2对主效基因之间的加加性类型(QQ)的上位性QTL,其总的加加性上位效应值在3.9-5.14,表型变异为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