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评估及救助对策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文革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40102[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作为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野外实践一直为提升大学生地质勘探专业水平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现阶段,多数高校都建设了专门的野外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活动。然而,由于野外实践中存在着组织、交通、人员、环境、装备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因此实际中往往会造成对实践人员的各类伤害,并引发了野外实践组织人员与参与人员的共同关注。本次研究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169名研究对象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的概况分析。并在风险概况、原因分析、种类概况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矩阵法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的定性评估工作。根据相关计算可知,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的风险包括组织风险、交通风险、人员风险、环境风险及装备风险五类。其中,组织风险包括“风险决策不当、实践计划不周密、风险预估不足,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交通风险中“交通工具存在安全隐患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充足准备、“运输车辆不按规定操作因素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人员风险中“身体状况不良与“操作不够规范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食物及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等级为充足准备;环境风险分类中“沼泽地区安全隐患、“山区(雪地)安全隐患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沙漠地区安全隐患的风险等级为充足准备;“雷电引发各类灾害、“雾天能见度低、“暴雨引发各类灾害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装备风险分类中“个人装备不规范因素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个人装备不精确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定期检查。此外,文章还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救助对策与保障措施的分析,以及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应急预案的设计。研究针对组织风险等不同种类风险的产生原因,总结出“加大风险应对能力培训工作、完善救助人员培训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丰富救助培训课程体系、建立救助物资设备保障等风险救助保障措施。最后,还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应急预案的设计,对相关预案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运行机制、救护步骤、救护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野外实践常见的昏厥、呕吐、溺水、摔伤、中暑、食物中毒等事件,提出相应救护措施。文章有助于消除我国地质实践工作中的相关安全隐患,并进一步提升地质类专业的野外实践工作质量。在未来的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总结、分析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的因子,并不断补充相关因子的影响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