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连贯性研究 收藏
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连贯性研究

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连贯性研究

作     者:佘晨光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庄鸿山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2[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5[文学] 

主      题:语篇连贯性 交替传译 认知环境 

摘      要:本文作者发现,有时译员的口译产出缺乏逻辑性,有的甚至无法理解。译语缺乏逻辑,前后缺乏相关性,听众的理解就会出现困难、误解、甚至中断,这无疑会影响口译的交际。究其原因,这固然经常与译员自身的语言能力有关,但问题的出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诉诸于语篇连贯性研究。连贯性是语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语篇各组成部分在意义或功能上的连接关系。De 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连贯性语篇的各组成部分,即语篇深层的概念和关系的组合,以某种方式使彼此之间具有可及性和相关性。缺乏这种可及性或相关性的语篇会构成语篇受众的理解困难,从而影响交际。 连贯理论作为篇章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已经被不少学者论及。然而,把连贯理论运用到交际性的口译活动中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试图从语篇连贯性的角度对口译,特别是交替传译的语篇进行分析,以对口译产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口译质量。 口译语篇的不连贯现象出现可能是由于译员没能识别源语语篇前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者是译员的译语产出没有考虑到听众是否理解。两种情况都反映了理解在口译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译员对源语的连贯性理解,听众的理解显然也无从保证,交际就会受到影响。本文认为,不连贯现象是语篇接受者的感知。如果接受者不能识别语篇前后部分的相关性,理解出现问题,语篇的连贯便会中断。交替传译中无论是理解阶段的译员,还是产出阶段的听众,都可视为语篇的接受者。虽然不连贯现象会出现在各个语言单位层面,如句子内部、句群内或者句群之间,却都可归结为语篇前后部分的相关性问题。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引言和结论。 引言是一个实践中遇到的译语产出理解受阻的例子,由此引出口译语篇连贯性的思考。 第一章分析了语篇连贯概念与交替传译的关系。作为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连贯理论必须在语篇分析的框架里展开。通过对语篇概念的介绍,再论述翻译单位的问题,本文以语篇为翻译的单位。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中,语篇有长短之分,但作为交际的单位,交传中的各个语言片段都应视为语篇或者语篇的一部分。通过对连贯理论的回顾,本文认为连贯性取决于语篇接受者的感知。如果交传译员不能识别说话者话语前后的相关性,理解便在这一点上出现了困难,误解,甚至中断,连贯性的理解就会被迫中断,译语产出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便是口译中的不连贯现象。由此可见,从译员角度来讲,对源语语篇的理解,是口译过程中语篇连贯性的基础。 第二章把连贯理论运用于交传译员的理解过程当中。首先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作为显性的话语连接方式,衔接手段对语篇连贯起到促进作用。然而,衔接对于连贯来说,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可能的条件。很多表面缺乏衔接手段的语篇,接受者却能感知其连贯性,这便是隐性连贯。连贯是一个主观概念,其感知是基于语篇接受者的认知机制。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采用了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作为解释语篇连贯性的基础。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总是遵循一个普遍规律:用最小的付出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说话者提供的信息语境,是通过假设传达其意图的,接受者在自己认知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新信息提供的假设,通过推理达到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的语境效果,促成对信息意图的理解。如果译员的认知语境不能提供理解新信息的语境假设或者使用了不恰当的语境假设,就没法感知说话者话语前后的相关性并识别其意图,连贯性的理解就会在这一点上中断,从而影响交际。由此本文认为,认知语境是保持语篇连贯性理解的核心概念,它揭示了口译语用问题在心理层面的实质。 基于认知的理解机制,第三章是译员怎样最大限度的使译语表达对听众来说连贯。首先,译员应根据英汉语言的特点对衔接手段作不同的处理。总的来说,汉语是意合的,更强调隐性的语义连接和语境;而英语是形合的,衔接手段更加显性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连接,这是逻辑连贯的显性表达方式。根据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结构应该做出相应调整,这就把问题引入到语篇结构的层面。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是分别从说话者和接受者角度来说的语篇信息排列方式。基于语言形式,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译员应对译入语语篇结构做出调整,以适应听众的习惯。此外,Halliday对于语篇连贯性的阐述还提及到情景语境,即语域的概念。本文认为,语域连贯不仅要求译语前后语域参数的一致,还要求两种语言之间的语域参数对等。总之,如果第二章是解释译员如何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第三章则是表达了译员如何使译语适应听众的习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理解所需付出的精力。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本身就是最佳关联所揭示的。 通过对口译理解和产出阶段的分析,本文在最后一章提出了对译员的要求。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交替传译语篇连贯性交际模型,是对前两章内容的抽象总结。其中最直接的启示就是译员应该扩大自己的认知环境;其次,从源语到译语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