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山地城市起伏路段环形交叉口延误研究 收藏
山地城市起伏路段环形交叉口延误研究

山地城市起伏路段环形交叉口延误研究

作     者:徐轶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林丽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2303[工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2[工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工学-交通运输工程] 

主      题:山地城市 环形交叉口 延误 随车时距 坡道 

摘      要:山地城市起伏路段环形交叉口位于山地城市不同高程的横纵道路相接处,因受地形限制,环形交叉口的入口道含有较大的纵坡,且由于中心岛半径较小,绕环速度较低,其通行能力受到限制。受到视距的制约,当通行能力不能满足交通需求时,将山地城市起伏路段环形交叉口改造成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可行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环形交叉口的延误不可或缺。 延误是评价交叉口运行效率的重要参数之一,影响延误的因素包括通行能力、冲突流率、临界间隙、随车时距,由于山地城市的特殊性,使得计算延误时不能直接套用前人所建立的通行能力及延误模型。因此,研究坡道对各因素的作用,并建立相应的延误模型势在必行。 本文总结分析了山地城市起伏路段环形交叉口的特点,通过对环形交叉口延误数据的实际观测,分析了延误的特点,并通过对源江路及虹江桥环形交叉口随车时距的观测分析,发现了坡道的存在使得环形交叉口的随车时距增加,上坡对随车时距的作用比下坡更明显,并利用跟驰模型建立了关于坡度的随车时距模型。同时,对源江路环形交叉口的绕环车流的车头时距进行负指数分布及Cowan M3分布拟合检验,发现负指数分布的拟合结果更准确;对进环车辆的车头时距进行了泊松分布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可接受间隙理论及排队论建立了通行能力及延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合理地对受坡道影响的延误进行预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