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旅游看“乡土中国”困境的缓解——以屯堡地区乡村旅游为例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龚锐
授予年度:2011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摘 要:传统的中国是乡土性的,传统的村庄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是靠礼治秩序进行乡村治理的。现在的乡土是村庄是“半熟人社会。村庄进入高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状态中,社会的治理是靠法制进行的。乡土中国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遭遇到许多困境,政治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将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引进农村,使原本遇到增收瓶颈的小农经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市场需求的不了解,致使农民的农业收入往往因市场需求饱和而入不敷出,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给农村带来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多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原来的村庄呈现“空心状态,村庄劳动力的转移导致的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等各方面的问题相继出现,农民物质好精神文化较于城市异常贫乏。 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农民增收问题得到重视,随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进而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 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缓解乡土中国在变迁过程中遭遇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路径模式。本文用实证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论述乡村旅游是怎样将乡土中国遭遇的困境一一化解的,同时归纳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通过对个案的实证研究,得出乡村旅游对乡土中国在转型期遇到的困境得到很好的缓解。不仅是个案村的农民增收、政府增收、企业增利外,还为个案村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带动了村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的民主管理。同时使村庄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说,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路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