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结构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超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205[理学-凝聚态物理] 080202[工学-机械电子工程] 08[工学] 080501[工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2[工学-机械工程] 0702[理学-物理学]
摘 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新型光学传感技术,它对介质折射率的微小变化极其敏感,具有测量精度高、易实现传感器微型化、样品无需标记和无背景干扰等诸多优点,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检测、石油化学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SPR传感特性与贵金属的纳米结构有密切联系,材料的微观结构、纳米晶粒尺寸、形状对局域光谱特性有显著影响。本文首先介绍SPR传感技术及金属纳米颗粒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模型,采用离散偶极近似方法对多种尺寸、形状、结构金属纳米粒子的SPR现象进行仿真。在仿真中,针对不同尺寸的单个球形、棒状、立方体形的纳米粒子以及两个、四个、八个球形纳米粒子不同排列结构,分析其对应的消光光谱,阐明纳米粒子结构对消光光谱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贵金属纳米粒子尺寸的增大,消光光谱共振波长发生红移,且共振峰强度增强,纳米粒子的共振波长与粒子尺寸近似呈线性关系。研究还发现,不同形状单个纳米粒子形状越尖锐,灵敏度越高;直线排列结构的球形纳米粒子消光光谱随尺寸变化的规律与单个纳米粒子随尺寸变化的规律相同,但随粒子个数的增加,红移变化量降低;此外,平面排列结构的球形纳米粒子消光光谱有多个共振峰,随粒子尺寸的增大,共振峰均红移,且共振强度均逐渐增强,后一个共振峰总比前一个共振峰的红移变化量大,共振强度增幅亦较大;随着平面排列结构粒子个数的增多,共振强度也有所增强,并且球形纳米粒子立方体结构的消光光谱与平面排列结构的消光光谱变化规律相同。上述研究结果能够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