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峡江地区两汉墓葬随葬陶灶明器研究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武仙竹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摘 要:重庆峡江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概念,不仅是衔接东西往来的的天然通道,而且也是区域文化交汇的文化带,尤其在以华夏文化为核心汉文化前提下,各地区域文化兴起所带来的区域间文化冲撞融合中表现尤显突出,而从考古学方面来看,其中作为汉制体现之一的就是视死如生的丧葬概念下的模型明器的随葬,而陶灶重要的模型明器就位列其中,我们通过整理收集前人相关研究材料和重庆峡江周遭及邻近文化区域的考古资料,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本文第一章主要是简述重庆峡江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况和两汉时期陶灶的发现、研究回顾,并继而提出大致的研究思路和相关方法论;而第二章则是在首要明确部分陶灶年代的基础上,将区域内陶灶根据灶眼的变化和灶型的独特性分作一般灶型和特型灶进行系统研究并从文字上对其具体演进作简明阐述;第三章中则是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和后续考古材料,将重庆峡江地区外所接壤的文化区分作陕西地区、四川地区、云贵地区、两湖地区等四部分,就其同期所出陶灶进行类型学研究,同时,结合出土地域和时间变化做系统归纳;第四章主要立足重庆峡江区域内汉墓中与陶灶伴出的相关陶器组合特点、丰度情况、骨物研究情况进行简要说明,进而加深对墓主身份的认识;第五章则则立足前提区域内外陶灶类型学比对研究,进而提出了区域内外陶灶空间布局特点和可能的东、中、西三条传播路径,其后,从文化传播学相关基础理论以及文化因素分析(诸如:宗教民俗、自然资源、交通贸易、生业状况、人口迁移等)的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分类阐述,最后在结语部分,综合全文内容提出:陶灶作为汉制推广中的一环,不仅体现了汉制在其文化辐射半径内推广过程中的异步性,而且作为生业模式的代表,可能相较于大众型的“仓、井等模型明器,更能体现与人相关的生业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