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磨除内听道后壁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收藏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磨除内听道后壁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磨除内听道后壁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     者:尹志杰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金保哲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1[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听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内听道 显微神经解剖 

摘      要:背景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7%左右,占桥脑小脑桥角区肿瘤的75%-95%,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听神经瘤发展是渐进过程,肿瘤起始处位于内听道内,然后逐渐向桥脑小脑角区侵犯,手术切除是听治疗神经瘤的主要手段,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路径。传统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因内听道壁骨质未进行磨除,往往造成术后内听道内肿瘤残留,术后肿瘤残留是导致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过程中,磨除内听道后壁骨质,充分显露内听道内肿瘤部分,切除内听道内肿瘤部分(肿瘤起始处),是全切肿瘤、减少术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利用高速磨钻对内听道后壁骨质进行磨除,并对磨除中所涉及的显微解剖结构进行定位及量化,旨在为临床作参考用。目的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探讨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并获得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骨质的解剖学参数,扩大内听道内部结构显露,减少手术视野盲区,为术中安全开放内听道后壁提供参考。方法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口后缘中点(P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P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并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量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呈夹角为(47.3±17.2)°。以P点作为参照点,测得P点至弓状隐窝的最短距离(4.1±0.60)mm,P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mm,P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半规管、共脚、前庭导水管外口、内淋巴囊、颈静脉球与内听道后壁骨质关系密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过程中,去除内听道后壁附着硬膜时,其硬膜剪开长度不宜超过10 mm,否则损伤内淋巴囊及前庭导水管外口的几率显著增高。由内向外磨除内听道后壁骨质时,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否则损伤半规管及共脚的几率显著增高。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有利于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