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量效关系研究 收藏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量效关系研究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量效关系研究

作     者:刘成禹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富春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12[医学-针灸推拿学] 10[医学] 

主      题:捻转补泻 频率 量效关系 足三里 

摘      要:目的:本研究是在综合古今医家捻转频率规律的基础上,固定其他针刺量学要素,通过红外热像仪测定针刺前后足三里穴位局部及经脉相关脏腑——胃的体表投影区皮肤温度变化,来确定不同频率捻转手法的量效关系,以确定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频率,提出相对客观的捻转补泻频率操作规范建议,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方法:选择年龄在19-23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20人作为受试对象,性别不限。按手法频率不同分成7个手法组:1组(频率30次/min)、2组(频率60次/min)、3组(频率90次/min)、4组(频率120次/min)、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对照组(只针刺不行手法组)、空白组(不行针刺操作)。20人全部采用自身对照,每人分别接受上述手法各1次。双侧足三里为实验选穴,每次实验均用红外热像仪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针感即刻(1-5s)、5min、10min、20min时测得穴位局部及胃的体表投影区皮肤温度变化,并将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双侧足三里对胃的体表投影区局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有差异,其中1组(频率30次/min)与2组(频率60次/min)手法实施后表现为温度升高;4组(频率120次/min)与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手法实施后表现为温度降低,其中以2组(频率60次/min)的手法实施后升温效果最为明显, 4组(频率120次/min)的手法实施后降温的效果最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不同频率捻转对足三里穴位局部皮肤温度变化有影响,并且对温度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当中又以频率60次/min的手法操作升温的效果最明显,频率120次/min的手法操作降温的效果最明显。 结论: 1.针刺双侧足三里,对胃的体表投影区局部皮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实验结果表明:当捻转的角度、力度、作用时间等量学要素固定后,频率60次/min的捻转手法操作升温效果最明显,频率120次/min的捻转手法操作降温效果最明显,即当其他因素固定时频率60次/min的捻转手法“补的效应最好,频率120次/min的捻转手法“泻的效应最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