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云南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析——以三个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收藏
云南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析——以三个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云南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析——以三个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作     者:董艳琴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家骥

授予年度:2012年

学科分类:0304[法学-民族学] 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3[法学]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30401[法学-民族学] 08[工学] 

主      题:农村 垃圾处理模式 生态人类学 

摘      要: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新型垃圾的大量出现,原有的依靠自然力量的传统垃圾处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了,村寨的环境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城市垃圾处理的启发,许多村寨开始尝试运用回收、焚烧、填埋、转移等现代化方式,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制度缺失以及城市垃圾处理模式自身的缺陷,现行的村寨垃圾处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打破了村寨原有的资源循环系统,影响了村寨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性。 要建构一种新的适应村寨发展的垃圾处理模式,必须把握各种垃圾处理模式的内在逻辑。在村寨垃圾问题凸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本文主要运用生态人类学理论,对云南现行三种垃圾处理模式进行分析,建构出了适应村寨垃圾处理的新模式。笔者着重从以下五个部分来探讨: 在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村寨垃圾处理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而对生态人类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就论文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逻辑。 第一章到第三章,以云南极具代表性的玉狮场普米族、菁口村哈尼族以及河尾村白族为个案,详细阐释了现存的三种村寨垃圾处理模式,分别为村民主导、企业主导和政府主导,就三种模式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各自进行了理论的反思。 第四章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侧重运用生态人类学的生态系统理论、适应理论,对田野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建构在广大社会团体的支持下,以村民为垃圾处理主体,合理引进现代资源管理办法,结合生态人类学的普世性知识与当地的地方性知识,达到村寨垃圾就地处理目的的村寨垃圾处理模式。 结语部分对村寨垃圾处理模式建构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村寨垃圾处理模式的特殊性,对当前村寨发展的情况进行反思,认为当政府、企业、学者或其他任何外来者在试图介入村寨的发展时,应该首先明确谁在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以及谁是最终受益者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他们毫无疑问应该是村民本身。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