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四川省散斑壳属若干种的鉴定、培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收藏
四川省散斑壳属若干种的鉴定、培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四川省散斑壳属若干种的鉴定、培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     者:杨静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应高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主      题:散斑壳属 形态学鉴定 培养性状 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      要:松树是四川省林区的主要树种之一,既有大面积的天然林,也有范围广泛的人工林。近年来,松落针病在四川林区普遍发生,部分地区危害严重。作者对省内主要松树林区的松落针病病情进行了调查,发现导致松针感病脱落的病原菌主要为散斑壳属真菌,并对其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病原菌种的形态学鉴定、培养特性观察及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以Minter(1981)的分类标准为主要依据,对采自四川省主要松树林区(雅安名山、甘孜泸定、甘孜康定、眉山丹棱、成都蒲江、内江资中、自贡、宜宾、泸州、南充、达州、西昌冕宁)的40余号病原菌标本进行整理编号、种的形态学鉴定、分离培养。共查明散斑壳属真菌7种,分别是:针叶树散斑壳(Lophodermium conigenum)、松针散斑壳(Lophodermi pinastri)、四川散斑壳(Lophodermium sichuanense)、印度散斑壳(Lophodermium indianum)、南方散斑壳(Lophodermium australe)、二郎山散斑壳(Lophodermium erlangshanense)(新种暂定名)、库曼散斑壳(Lophodermium kumaunicum);其中,二郎山散斑壳为新种,库曼散斑壳为四川新记录种。采用子囊果组织分离法对部分成熟材料进行分离培养,获得24个菌株,并对其培养性状进行了观察记录,为进一步进行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采用改良二次沉淀法获得了24个散斑壳菌株的基因组DNA,并利用RAPD技术进行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对反应条件非常灵敏,故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为了保证RAPD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本论文探讨了DNA模板、Taq酶、Mg离子、dNTPs、引物等组分浓度对散斑壳属真菌RAPD反应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25μlPCR反应体积,10×Taq酶缓冲液(2.5μl),1.5UTaq酶,20ng DNA模板,0.4mmol/LdNTPs,4.0mmol/L Mg,0.48μmol/L引物,10.2μlddHO。经过筛选,从160条RAPD引物中得到11条可用于RAPD分析的最佳引物,其扩增图谱具有谱带清晰、带型稳定、多态性好等特点;利用这11个引物对24个散斑壳属菌株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17个位点,多态性位点214个,多态率为98.6%。利用NTSYS-PC2.1软件中的UPGMA法构建遗传图谱,结果表明:同种及近似种菌株能够较好地聚在一起,且RAPD聚类结果与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一种内各菌株由于地域分隔而产生较大的遗传分化;相同地理来源的同一菌种由于寄主来源不同也能造成种内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