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炭的止泻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赵琰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研究背景腹泻是临床常见好发消化道疾病,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对腹泻的诊断和治疗在内科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文献研究来看中医药治疗腹泻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以药理研究方向为主,研究层次从器官层面向分子层面深入;在方药研究方面主要是临床研究,研究疾病以功能性腹泻、小儿腹泻与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热点。腹泻在中医属于“泄泻范畴,常由脾胃运化失调,湿邪内盛而引起。泄泻的病因通常有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情志失调、体质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盛为病,肠道不能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在证型上,泄泻可因病势分为暴泻久泻,前者以寒湿、湿热、食积等证型为多见,久泻则以脾虚、肝郁、肾阳虚等证型为常见;在虚实上泄泻可分为虚证实证,在病性寒热上可分为寒性泄泻与热性泄泻。炭药治疗腹泻古已有之,其一般认为的原理有:中药本身具备酸涩之性或虽不具酸涩之性但能够治疗泄泻,可以用于止泻一途或不同中药配伍发挥止泻之力;药物经炮制后药性发生改变,具备涩性或改变归经;不同炭药合理搭配组方发挥疗效。对于炭药止泻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传统上认为是炭药中含有的炭素的物理吸附作用以及炭药中鞣质成分增加而与蛋白质结合为大分子物质收缩血管减少分泌有关,但对于后者亦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大黄是传统医学中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在大黄的临床应用中就包含了对腹泻的治疗,特别是对湿热泄泻和积滞泄泻有着良好的疗效。大黄除了使用原药之外还有各种炮制品,如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等,这些炮制品在炮制后与原药相比在药性上得到增强或发生了新的变化。大黄炭在传统上一般认为其泻下作用极微,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多用治下血。在本团队研究中,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止泻功能。查阅文献后发现,大黄炭的止泻功能已有一定报道,但数量较少,基本停留在临床经验报道和个人应用心得层面,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为少见。目前主要认为与大黄炮制成炭后产生的炭素及鞣质有关,也就是传统认为的炭药止泻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团队在对炭药的研究中发现,大黄炭的止泻作用的物质基础很可能并不仅限于已知的内容,更有可能与炮制后产生的一种新成分有关。在对制备的大黄炭水煎液进行实验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在普通大黄水煎液中没有的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这种首次发现的物质称之为纳米类成分,类似于纳米科学中的碳量子点,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纳米级别粒子。研究目的:对大黄炭纳米类成分进行物质表征鉴定;对大黄炭纳米类成分制备温度条件进行考察并比较不同温度下大黄炭纳米类成分物质表征,选出合适的温度条件;对大黄炭纳米类成分的止泻作用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在传统制备大黄炭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以高温法进行大黄炭的炮制,并通过烧制、粉碎、水煮、透析一系列步骤稳定得到大黄炭纳米类成分,并对其物质表征进行了包括透射电镜、高效液相、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一系列理化鉴定。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研究大黄炭纳米类成分对动物模型的止泻作用。研究结果透射电镜显示大黄炭纳米类成分是一种纳米级别的成分单一的物质;高效液相结果显示大黄炭纳米类成分中物质成分单一,几乎不含大黄中的小分子活性物质。为了获得质量稳定具备确实药效的大黄炭纳米类成分,对大黄炭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优化,针对温度条件进行了 280℃、350℃、450℃不同温度的烧制,并计算其炭药产率,发现随着温度增高炭药产出量减少,在不同温度下,100g大黄制得的炭药对应280℃、350℃、450℃分别是 51.2g、46.0g、43.3g,即产率分别为 51.2%、46.0%、43.3%。对不同温度烧制的大黄炭进行标准程序加工处理获得大黄炭纳米类成分,分别进行包括透射电镜观察、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的物质表征鉴定。结果:透射电镜方面随着温度升高纳米类成分粒子直径不同,280℃左右烧制的成分粒径在50-100rnm左右。350℃时,粒径分布在10-50nm左右。450℃时,粒径分布在50-100nm左右。红外光谱方面,在280℃和350℃时纳米类成分表面所含基团较为丰富。在450℃时,表面基团逐渐减少,350℃时纳米类成分具有最丰富的表面基团。紫外光谱方面,各批纳米类成分图像基本相同,其吸收峰有别于一般化合物,排除小分子化合物和部分杂原子存在。药效实验表明各温度下大黄炭纳米类成分均具备止泻作用。结论:根据物质表征鉴定的结果和药效实验结果,350℃为制备合格大黄炭纳米类成分的最适合温度。对350℃大黄炭纳米类成分进行动物腹泻模型实验,分别考察不同剂量组(高剂量组2g/mml、中剂量组1g/ml、低剂量组0.5g/ml)对动物模型腹泻指数、腹泻潜伏期和肠道传输功能三个指标的影响。结果:在腹泻指数方面,阳性对照组及三个大黄炭组与模型组相比腹泻率与腹泻指数均降低,与腹泻模型组腹泻率0.71±0.05相比,阳性药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