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单独左室起搏设置个体化频率适应性AVd实现双室同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涛;蒲里津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 频率适应性AV间期 单独左室起搏
摘 要:目的 探索抗心衰起搏系统植入后,设置CRT的个体化频率适应性AVd,借助单独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收缩再同步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一附院,符合ACC\AHA指南CRT I类适应证并成功植入CRT-P/D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42±10.34岁),含扩张型心肌病28例,缺血型心肌病2例。随访中对同一患者先后给予传统CRT的双室起搏和单独左心室起搏两种治疗模式并观察多项心脏超声检测指标。传统CRT的100%双室起搏参照ACC\AHA指南,设定偏短的起搏系统房室间期(AVd),确保左/右室电极完全夺获心室,在此前提下借助超声优化AVd和VVd;单独左室起搏模式则关闭CRT的右室起搏,双向滴定式程控优化CRT的AV间期,设定个体化频率适应性AV间期,确保左室电极100%夺获左心室的前提下,力求经房室结下传的兴奋与左心室电极发出的刺激共同激动心室,根据检测到的自身心率与自身PR间期负相关函数设定CRT的频率适应性AV间期,力求CRT的AV间期也随自身心率的变化而变化。收集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等超声指标评价心功能的组间差异。与传统CRT起搏模式比较,评估单独左心室起搏的即刻疗效和可行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以P0.05)、左室射血前时间(213.17±18.73与218.03±18.56,P0.05)、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45.77±8.63与39.73±7.84,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单独左心室起搏的右室射血前时间较传统CRT模式延长(167.40±16.17与176.30±17.71,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1.47±2.93与71.57±3.16,P0.05)、E峰(95.07±8.73与97.07±7.92,P0.05)、A峰(90.60±6.42与91.73±8.39,P0.05)、二尖瓣返流面积(4.74±1.00与4.88±1.88,P0.05)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①传统CRT起搏弃用自身房室传导和起搏右室心尖部,在力求心脏收缩再同步的同时引发新的心脏活动失同步,可能是部分患者对CRT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②CRT治疗中单独左心室起搏,无需复杂技术即可实现“双心室再同步改善患者部分心功能评价指标。 ③在确保100%左室起搏的前提下,保留房室结及右心室固有激动顺序,简便易行、无创安全、不增加用药种类/剂量、减少随访时间及难度,具有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