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幸福的执著追求 ——中国文学还魂母题的文化意蕴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文忠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还魂母题 复活母题 大团圆文化心理 幸福观 人间幸福 天国幸福
摘 要:还魂,即死后重生、死后再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还魂型作品。通过考察还魂母题的诞生与旅行,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古典文学创作中的还魂母题史。通过对还魂母题史的研究,可以揭示还魂型作品与民族审美心理、文化心理之关系,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之重生乐生因素在文学创作中之投射,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世精神和生命意蕴。另外,通过还魂母题与西方文学史中复活母题之比较研究,阐发中西文化不同的幸福观与母题之间的联系。 本文主要从上述诸方面对还魂母题进行集中考察。第一,追溯还魂母题的诞生。包括古代神话中蕴藏着的还魂因子和史传中的还魂故事,本文认为,神话与史传是还魂母题的萌芽,对历代还魂型作品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第二,还魂母题的演变与还魂母题的形态。包括还魂母题作品自身内容的丰满,艺术水平的提高,创作主体对待还魂的态度,接受群体对还魂型作品的反应等。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还魂母题,按其存在形态,可以从多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本文从模式的角度,将其分为六种模式;从还魂主体的角度,将其分为三种形态;从作品内涵角度又可将还魂母题分成两种形态。第三,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还魂母题,经历了神话中的萌芽,史传中的雏形,历代小说戏曲中的绵延,到了晚明,终于结出了一朵丰硕的艺术之花——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第四,考察还魂母题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的联系。从还魂母题史看,大部分还魂型作品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对还魂型作品的大团圆结局仍需重新反思。还魂母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在文学中的投射。第五,概述西方文学中的复活母题,比较还魂母题与复活母题的相似点与差异。重点是两个母题的差异。还魂母题与复活母题的表层差异主要有两点: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还魂母题作品,大多涉及到主人公肉体生命的还魂再生,西方文学中的复活母题追求的是人物精神灵魂的死而复生。在表层差异之后,隐藏着这两个母题的深层差异。还魂母题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幸福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间幸福的期盼是主导还魂母题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历代文学创作中的深层文化心理根源。复活母题中同样蕴含着西方文化对于幸福观的独特理解。主导复活母题产生的文化心理动因则是对天国幸福的执著与向往。还魂母题和复活母题的表层差异根源于中西文化对幸福观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