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文学的互渗 ——超文本小说研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胡亚敏;徐敏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超文本技术 超文本小说 文学新质 软技术 大众化 混杂性
摘 要:超文本小说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借助计算机的链接技术及屏幕、鼠标等硬件设备,形成与传统纸质文学迥异的文学文本形态,表现出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与文学发展相互渗透的趋势。本文借鉴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从分析超文本小说中技术要素的文学意义入手,揭示数字技术给文学带来的新质,进而深入发掘后工业社会中,数字技术和文学发展的新特点,正是这些新的特点,为数字技术与文学之间走向融合提供了基础。 在超文本小说中,计算机超链接技术以及电脑屏幕、鼠标等人机界面技术都成为文本的一部分,不仅仅充当着作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甚至融入文本本身,成为小说风格特点、结构框架乃至意义实现的一部分,它们使超文本小说具有了动态开放的情节结构、不确定的叙事风格和多元意义。 根据本雅明将技术视为艺术生产力的观点,超文本小说作为文学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为数字时代的文学注入了新的特点:从创作角度看,超文本技术使文学进入人机合作的时代。超文本小说等数码艺术必须由作者和计算机共同完成,人与机器必须共同分享创造成果;从文学活动的过程来看,超文本小说突出了文学活动中的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每一部超文本小说都是由众多文本片段组合而成,整个作品是在文本间性中形成的,其意义必须在每个片段的连缀组合中呈现,且随着新片段的不断打开,文本意义不断发生变化;在接受活动中,作品意义必须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交流中才能够实现,同时读者、作者和文本还能够在文本的链接点处形成交流和相互作用。从文本本身看,超文本小说的虚拟性使可复制性成为与超文本小说的创作技术相伴而生的内在性质,造成作品灵韵的缺失。超文本小说带来的“迷路的审美特点和“震惊效果,使之成为继电影之后,艺术与技术相互渗透的又一成果。但是,与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样式不同,作为数字复制技术与艺术渗透的结果,超文本小说不再仅仅是一个消费系统或是一种消遣,而成为一个生产与消费一体的系统,文学的大众化也成为内在规定性与外在社会历史发展相一致的需求。 从超文本小说的出现及其特点可以看到,文学与技术之间正形成一种“混杂性(hybridity)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一趋势,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与工业时代的机械技术不同,数字技术主要是一种将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程序、规则等操作性体系的技术,突出的是技术中价值负荷、思想观念等“软要素,使技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后现代艺术追求大众化,通过拼贴、重复、戏仿等手法力图达到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合一,让艺术融入生活;再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发明与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普及,人们已经熟悉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在计算机和网络中进行文学艺术活动已成为数字化生活的一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为超文本小说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发展的养料。 数字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创作上的用技术玩艺术的游戏心态,结构的过分发散性容易带来阅读的危机和审美效果的削弱等等。因此,在数字技术发展不够成熟的今天,我们固然应该对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生命力欢呼,但也应对其容易带来的技术主义倾向保持冷静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