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研究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斌全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011[医学-护理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主 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症状 前庭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
摘 要:目的:通过对比前庭康复组、药物组、联合组在干预前、干预后2周、4周、6周的DHI量表评分和HADS量表评分,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焦虑和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并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CRP)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99例,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9例研究对象分为前庭康复组、药物组、联合组各33例。前庭康复组患者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药物组患者进行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治疗,联合组患者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随访6周,所有患者分别在入组时,随访第14天,第28天,第42天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最终,前庭康复组29例,药物组30例,联合组31例。共90例完成研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2.干预前,前庭康复组、药物组、联合组三组患者DHI评分进行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衡可比。干预2周、4周、6周后,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三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DH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效应(P0.05),前庭康复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衡可比。干预2周、4周、6周后,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对三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HADS-T评分,HADS-A评分,HADS-D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效应(P-T0.05),前庭康复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联合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庭康复组、药物组、联合组各组患者在HADS-T,HADS-A,HADS-D评分,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干预4周后与干预2周后比较,干预6周后与干预4周后比较,干预6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庭康复训练、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治疗均有效果。2.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效果优于单独前庭康复训练和单独药物治疗的效果。3.前庭康复训练、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存在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焦虑、抑郁情况。4.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存在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患者的心理状况、焦虑、抑郁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单独前庭康复训练和单独药物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