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沈倩岭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204[管理学-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主 题: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PVAR模型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充分释放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技术进步其中又特别是农业机械技术进步,理论上直接作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农业机械最为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替代要素,农业机械技术进步也对传统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要素形成一种“替代效应,进而促使传统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投入要素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为核心内涵式增长模式。以农业技术进步为典型特征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理论上将促使农村大量冗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移到其他现代产业。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关系。首先,本文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其次,考虑到区域不同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组研究思路视角出发,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最后,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结合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工具对上述三者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经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以农业机械投入为代表的农业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无论是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还是“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都支持这一研究结论,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显著的替代冲击效应,但这一“替代效应显著存在于“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而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并未发现;(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未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发现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作用的显著证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认为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区域间的差异性。论文最后围绕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劳动转移配套措施和持续快速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