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许强;欧亚和
授予年度:2011年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摘 要: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万州区是我国滑坡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2010年万州地质灾害排查成果,全区共计发育有地质灾害点1193处,滑坡灾害点925处。其中,位于万县向斜近轴部,宽约8km,长约45km的区域内,虽然岩层倾角较平缓,一般小于10。,却发育有多个规模巨大的滑坡,万州主城区就坐落于这些在近水平岩层岩层环境中发育的老滑坡体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万州区内极端异常暴雨天气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因此,受降雨诱发的滑坡形成的几率也随之上升,在这一区域内已发生过多起小—大型平推式滑坡,这类滑坡相对于区内数量众多的以蠕滑为主要破坏模式的堆积层滑坡而言,虽然数量不多,但因滑坡发生时一般较突然,并在后缘形成宽大的地面裂缝,滑体上房屋受损严重,容易引发民众恐慌,社会影响也较大。因此,对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经济合理,简便易行,在农村易于推广的防治对策,对于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诱发老滑坡复活,预防新的平推式滑坡出现,保障人民生民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有重要意义。 由于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分布相对集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论文主要是在收集以往不同时期万州区开展的相关滑坡调查、滑坡勘察以及本次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收集到的14处类似滑坡的统计分析,首先从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对影响其形成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及空间分布、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逐一进行研究总结,得出其发育分布的基本规律。然后结合两处典型滑坡实例进行剖析。其中,付家岩滑坡是万州区近水平岩层环境发育的老滑坡的代表,在这一实例中我们将重点研究万州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如何孕育付家岩滑坡,同时,也将探讨河流下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是如何影响该类老滑坡稳定性;大包梁滑坡是万州区近水平岩层环境发育的新滑坡的代表,在这一实例中,本文将着重于对新平推式滑坡的发育特征的研究,并引申出未来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的发展趋势,最后,针对万州区内类似滑坡提出经济合理、易于实施的防治对策。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 (1)对万州区内以往在不同时期开展过的滑坡调查、勘察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2)研究区内老滑坡,多分布有两级滑坡,其中分布位置较高的一级,仍保留有平推式滑坡的地貌特征,在其后缘往往分布有拉裂槽,洼地、堰塘、假山的等典型地貌特征,中部发育有宽缓的滑坡平台,前部分布有高度不等的陡坎,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分布位置相对较低的一级滑坡平台,一般多成缓坡状,前缘多伸入河床,由于受到坡脚河流的不断掏蚀,长期处于蠕滑变形的欠稳定状态。 (3)平推式滑动破坏是老滑坡在形成之初最核心的形成机制,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受构造作用的影响和地下水的长期作用,构成斜坡中的泥岩被软化或泥化而成为坡体中的软弱夹层,软弱泥化夹层在上覆坡体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发生塑性挤压,并逐步导致上覆岩层产生拉裂、解体和沉陷。遇特大暴雨时,拉裂缝充水,地下水沿软弱夹层顶面渗透,一方面降低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另一方面产生浮托力,加上后缘拉裂缝中的静水压力,三者联合作用使软弱夹层的上覆岩体沿软弱夹层被水平推动,产生平推式滑坡。滑坡启动后,后缘的拉裂缝变宽形成拉裂槽和积水洼地,同时,水头迅速降低,滑体也很快制动。但在目前却多表现为前缘的牵引式破坏。研究区内的近水平岩层新滑坡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典型的平推式滑坡。 (4)在总结研究区内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防治对策建议,首先建议对研究区内类似斜坡进行调查,圈出重点防治区域,有针对性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应并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避免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滑坡;针对已发生的近水平岩层滑坡应采取“治水为主、支挡为辅的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