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失落的形胜:陕北历史城镇山水空间形态案例研究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董芦笛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5[理学-地理学] 070501[理学-自然地理学]
摘 要:自古,人们在城池营建之前,考虑各种因素,选址时多关注周围山水的自然形态特征,选一些地势险要、气势雄壮的区域,周围自然地貌景象优美,水土丰厚,并在视觉感知上能唤起人们对周边环境“美的认知,由此逐渐形成了城镇山水空间形态的最优感知模式,这种人、自然、城镇三者间的空间最优感知模式,可谓是一种形美“胜境,故用“形胜这个代名词来总述该地域总体地貌空间特征。而今城镇建设飞速发展带来“千市一面的窘境,人工营建城镇与自然山水之间意境的不和谐等诸多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古人“形胜中所描绘的城镇山水格局,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城镇规划建设有什么意义? 论文结合中国古代“形胜思想的文学意境,以及传统山水审美理念的表达,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特点出发,重点从城镇内部空间的结构形态和外部山水格局的结构形态,以及相互间视觉链、感知链的演进构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依据大地貌特征将陕北四座历史城镇(榆林、神木、佳县、府谷)山水空间形态的形胜模式分为“川道型、“冠山型两大类,同时又根据各自小地貌的特点,将其细分为“三山夹水、“两山夹水、“水抱单山和“水带单山四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理想形胜模式结构,提出“神境空间、“礼境空间、“人境空间、“地境空间的空间形态统一理念,从景象感知的角度解释传统城镇与自然山水环境相融的城镇空间构建方式。 论文研究了历史城镇的整体选址布局、城池变迁历史、形胜模式构建,即地貌空间、小气候、最佳空间景致、防卫功能结构和城镇文化意象等方面对城镇的影响,认为“形胜模式是一种山水空间形态感知的最优模式,并提出了“视觉链、“感知链的保护与再构是“形胜模式构建的原则之一,更是传统历史城镇在现代发展中保持文脉延续的规划设计方法,同时总结归纳了陕北北部四座历史城镇的共同特征,尝试性地总结出有利于陕北历史城镇发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