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前期(1662-1683年)清与朝鲜的关系探析
THE EARLY PERIOD OF KANGXI(1662-1683)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臻
授予年度:2009年
学科分类: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有明一代,朝鲜与明朝保持了二百余年的传统友好关系,明朝的上国身份早已被朝鲜认同。清太宗通过两次对朝战争,使朝鲜被迫臣服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在朝鲜的上国身份,但是这种在武力基础上建立的封贡关系并不和谐。清兵入关后,随着清朝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儒化政治的推行,顺治帝对朝鲜政策由入关前的镇压和掠夺转变为笼络和怀柔。康熙帝即位之初,清朝和朝鲜间维持着表面的友好关系,但是清朝与朝鲜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并没有改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康熙帝亲政之后在对朝政策上采取了裁减使行人数、减免贡物、宽免罪责等政治、经济措施,从而使清朝与朝鲜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此后双方关系保持了稳定友好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就康熙帝统治前期,清与朝鲜关系的转变作一论述。 本文由五章组成,除第一章绪论和第五章结论外,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论述了清朝入关初期(1644—1661年)与朝鲜的关系。后金(清朝)通过1627和1636年对朝鲜的两次战争,与朝鲜建立了封贡关系。朝鲜与明朝很早就确立了以“华夷观为基础的封贡关系,壬辰倭乱使明朝与朝鲜的封贡关系更加牢固。清朝以“夷狄身份取代明朝,朝鲜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这就使双方之间一直存在相互戒备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入关后的清顺治帝对朝鲜采取了归还质子,释放罪臣等措施,试图改善双方关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清朝与朝鲜封贡关系的建立,两国间的经贸关系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除作为官方贸易形式的朝贡贸易外,还有“边疆贸易,这时的边疆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清朝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而建立的,但是由于朝鲜人民对清朝存在敌视,使贸易的开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买卖过程中摩擦不断,充满矛盾。 第二部分:论述了康熙前期(1662—1683年)清与朝鲜政治关系的开展,分析了这一时期双方关系改善的原因,康熙亲政后采取的对朝政策及取得的社会效果。顺治时期,双方关系基本上沿袭了清初表面的友好关系。康熙帝即位之初,两国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这一时期,朝鲜的“反清复明思想并没有改变,朝鲜内部不断开展各种祭祀明皇的活动,使得清政府对朝鲜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政策。康熙帝亲政之后,为了彻底的解决双方间存在的矛盾,采取了更为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的对朝政策,试图改善双方关系。尤其是在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之后,清朝政权更加稳固。朝鲜寄希望于吴三桂和台湾郑氏势力以“反清复明的战略计划彻底破灭,影响两国关系的不确定因素已经消失,双方关系进入了稳定友好的发展时期。 第三部分:论述了康熙前期清朝与朝鲜的经贸往来及影响。康熙时期双方的贸易方式主要是贡赐贸易、使行贸易、边境互市贸易三种。康熙前期,清朝进一步放宽了对朝鲜的贸易政策。在贡赐贸易方面,朝方贡品日益减少而清方的回赐则相对增多。对于使行贸易,朝鲜交易货物不再需要开具证明,在交易的货品种类和数量上,除了个别严禁的货物外基本上没有限制,只要到了京城上报就可以了。在边境互市贸易方面,交易的物品与数量也逐年增加。双方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活跃了两国的经济,促进了两国物资交流,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于两国封贡关系的稳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