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远期预后观察 收藏
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远期预后观察

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远期预后观察

作     者:王嘉琛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延宗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双腔起搏器 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起搏比例 

摘      要:背景: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其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临床容易漏诊和误诊,并导致了我们对预测其疾病转归相对困难。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作时多伴随着一段心室停搏间歇出现,可导致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1]。因此全面认识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特点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对于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进展的相关研究仍相对较少,且大部分的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均需起搏器治疗[2],随着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双腔起搏器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治疗。通过起搏器程控随访,有助于了解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作和进展的情况。目的:通过植入起搏器后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旨在探讨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通过分析起搏器程控,包括心室起搏比例,揭示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进展及影响因素。方法:顺序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主因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于我院首次植入双腔永久型起搏器(DDD/R)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和起搏器程随访控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作特征、基础心脏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衰)、左室射血分数、平素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包括: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何诱发如何终止,发作前后的心率变化情况)、术后药物治疗的情况、收集每次随访的起搏器程控资料,起搏器程控随访资料计算出累积心室起搏比例,分析术后累积心室起搏比例高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的研究对象共51人,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6.91±12.38岁;男性26例(51.0%);女性25例(49.0%);高血压病32例(62.7%);糖尿病14例(27.5%);冠心病13例(25.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14例(27.5%);心脏瓣膜病1例(2.0%);心衰14例(27.5%),其中心衰患者均系射血分数正常型心衰,NYHA分级Ⅱ-Ⅳ级;LVEF58.00±0.02%。术前19例(37.3%)患者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出现束支/分支传导异常: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17.6%),左前分支阻滞3例(5.9%),左束支阻滞4例(7.8%),右束支合并间歇性左束支阻滞2例(3.9%),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阻滞1例(2%),RR长间歇6.5±4.9秒。术前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提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前常出现以下情况:16例(31.4%)出现房早,11例(21.6%)出现室早,9例(11.8%)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1),6例(17.6%)在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出现,余9例(17.6%)诱因不详。所有患者成功植入双腔起搏器,无并发症出现。中位随访13个月,5例(9.8%)患者进展为心室100%起搏。年龄70岁患者较年龄≤70岁患者总体累积心室起搏比例负荷较高(60.10±34.15%vs.35.43±42.80%,P0.05),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总体累积心室起搏比例负荷较高(69.44±29.44%vs.41.16±42.66%,P70岁、糖尿病、心衰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累积心室起搏比例较高,更容易依赖起搏器治疗。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