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大学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收藏
大学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     者:任江林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孙振东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30505[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03[法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      题:高校思想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 三下乡 

摘      要: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发挥大学生人才智力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于1997年,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开展。11年来,大学生“三下乡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调查显示,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大学生“三下乡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假期实践活动,忽视平时实践活动;重视对集中实践团队的指导,忽视对分散实践的同学的关怀;重视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特长的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忽视普通学生实践成才的需要;注重短期效应,忽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等。究其原因,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三下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宣传不到位、组织管理不规范、工作机制不健全、带队教师指导力度不够、部分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态度不端正、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 大学生“三下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方针,遵循同思想教育相结合、同专业学习相结合、双向受益、就近就便、精心组织的原则,完善大学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将“三下乡纳入教学计划,从宣传发动、人员组织、项目申报、经费投入、安全保障、过程指导、基地建设、绩效考核、成果深化、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和管理。大学生“三下乡要创新形式,充实内容,注重长效,适应农民群众的具体要求、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和农村发展的新要求,把“送与“需、“送与“教、“送与“建相结合,加强“三下乡基地建设,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生“三下乡的生动局面,使这项活动持久、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