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损伤与菌群失调的关系及肠炎清对二者影响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吕永慧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肠道菌群失调主要因肠黏膜受损引起,肠黏膜受损伤以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症状常出现腹泻、腹痛,或便秘,甚至排黏液脓血便。肠黏膜屏障是机体内外联系的重要界面,若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肠黏膜受损则引起肠内外多种炎性失调,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感染性结肠炎等,肠黏膜屏障的改善对这些疾病的痊愈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生物屏障在肠道黏膜屏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之一。我们自拟方肠炎清,全方共奏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收敛止血,生肌护膜的作用,药理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菌、镇痛、止泻、止血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肠黏膜损伤,促进溃疡修复,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等作用。 目的:观察肠炎清对以湿热内蕴型为主,或兼脾胃虚弱,或兼气滞血瘀证型,属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的肠黏膜受损的改善情况;研究肠黏膜受损与菌群失调的关系;研究肠炎清对肠黏膜受损时菌群失调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08年4月在广州市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病人中,共收集符合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肠炎清,每次50毫升,每日2次,并用肠炎清直肠滴注100毫升,每日1次,连续治疗6周;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0.5g/次,3次/日,连续治疗6周。通过观察症状的变化,观察患者大便中细菌总数变化、观察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观察大便培养情况,观察结肠镜下黏膜变化,并对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评定。 统计分析,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间构成比较用t检验,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 结果:在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2组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2组治疗均有效;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中医主要症状优于对照组。在中医症候及综合评定疗效中,治疗组改善中医症候和综合评定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均为90%,对照组改善中医症候和综合评定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均为8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症候和综合评定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镜像积分比较中,2组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2组治疗均明显有效;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在修复肠黏膜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治疗后菌群失调治疗疗效比较中,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菌群失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对治疗前后共45例菌群失调中发现有43例病例中肠镜下示结肠分段中两个部位(如直、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乙状结肠等)以上糜烂溃疡,提示当治疗组及对照组肠道出现两个部位以上的肠黏膜糜烂或溃疡时,通常可出现菌群失调。在2组各组肠黏膜修复情况与相对应菌群失调改善情况比较中,显示当肠黏膜修复明显时,对应的菌群失调也明显改善,而肠黏膜无修复时,对应的菌群失调改善也不明显。 结论:本研究提示肠道出现两个部位(如直、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乙状结肠等)以上的肠黏膜糜烂或溃疡时,通常可出现菌群失调;且当肠黏膜修复明显时,对应的菌群失调也明显改善,而肠黏膜无修复时,对应的菌群失调改善也不明显。本研究探讨了肠炎清对改善肠黏膜及菌群失调的作用及机理,证实了肠炎清能够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抑制肠黏膜损伤,修复受损肠黏膜,明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且肠炎清通过口服及灌肠的方法,利用局部与整体用药相结合的原理,提高临床疗效,可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