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南海海洋温度跃层统计分析 收藏
南海海洋温度跃层统计分析

南海海洋温度跃层统计分析

作     者:周燕遐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玉光;马继瑞

授予年度:2002年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7[理学-海洋科学] 

主      题:南海 温度跃层 统计分析 

摘      要:温度跃层是反映海洋温度场的重要物理特性指标,对水下通讯、潜艇活动及渔业养殖、捕捞等有重要影响,并与海洋环流、水团、内波、海气交换等分支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在国内外海洋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海洋温度跃层,尤其是季节性温度跃层的调查和研究一直是海洋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南海历年来水文观测资料,包括南森站资料、BT和CTD资料对南海海域温跃层分布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探讨,同时利用日辐射、气温、风等表面气象资料进行了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预报模式的计算。 研究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大规模资料的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温跃层的计算机识别、温跃层的统计分类方法;南海温跃层三项示性特征图的绘制;南海温度跃层的影响因素、南海温度跃层的分布状况;南森资料与BT资料计算南海温跃层的结果比较;海洋上层温度结构模式及计算等。其中以探讨分析南海温跃层分布状况、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核心内容。 研究结果表明:以0.05℃/m强度标准衡量,南海四季都存在上界小于50米的浅跃层和大于50米的深跃层。浅跃层分布在中南半岛100米左右以浅的大陆架海域及南海中南部海域,深跃层分布在南海菱形深水海域。南海浅温度跃层基本属于热辐射型,但南海中南部的热辐射型温跃层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陆架海域不同,前者由于终年太阳辐射强烈,有效总辐射大于海水蒸发耗热,使温跃层终年存在。后者广东、广西、福建沿海陆架区则与黄、东海相同,表现为季节性温跃层,有成长、强盛、消衰、无跃层的年周期变化过程。南海深温度跃层基本属于水团叠置型,跃层分布范围及跃层强度、上界深度、厚度与气候关系不大。南海温跃层面积在6月就达到最大,强度在7月普遍达到最大。与黄、东海温跃层相比,南 中文摘要 海温跃层形成规模的时间早一个月,晚1个月进入无跃层期。由于夏季日 辐射相对低、冬夏季温差小等原因,夏季南海温跃层强度较黄、东海弱。 本研究工作在温跃层统计方法的确定、结果验证上作了大量工作,并 有所创新。南海温跃层的统计分类方法是在各种温跃层类型划分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南海温度剖面结构特点确定的。它将南海温度跃层分为6种类 型:浅跃层型、深跃层型、混合跃层型、双跃层型、多跃层型、逆跃层型, 并以上界50米为统计深度区别出季节性变化大的浅跃层和基本稳定的深 跃层。用该方法分类、统计计算并绘制的南海温跃层图件,能够真实清楚 地反映出南海温跃层的分布规律,对整个研究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核心作 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