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理论问题与德育价值探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乔建中
授予年度:2007年
学科分类:030505[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03[法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 要:本文针对宽恕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宽恕的概念、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就宽恕的道德功能进行理论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道德教育实践,从实施宽恕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方法三个方面,对宽恕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价值进行了阐述,并对学校的宽恕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参考性建议。 本文首先对宽恕概念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宽恕具有“自我关注性、存在条件性、过程动态性以及亲社会性等特点,宽恕是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宽恕下此定义:宽恕是个体在遭受到不公平的伤害以后,个体对冒犯者或伤害者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反应逐渐从负面转向正面,进而宽大饶恕冒犯者或伤害者的心理过程。本文还初步论述了宽恕的三个心理机制:观察学习、角色采择和认知失调。观察学习是宽恕心理机制中最初级的心理机制,个体经历了从简单观察学习到“理解观察学习的过程;角色采择是宽恕心理机制中最根本的机制,而认知失调是一种动力机制。本文结合宽恕现有的研究和中国文化,认为宽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包括宽恕主体的因素、宽恕客体的因素、宽恕主客体关系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宽恕主体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中个体的移情是关键因素,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人格是影响中国人宽恕的根本因素。虽然其他因素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也影响着宽恕发生的速度和程度。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宽恕的发生。此外,本文还针对目前对宽恕道德功能研究和探讨的不足,深入论述了宽恕两方面的道德功能。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宽恕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宽恕教育的缺失成为宽恕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学生的心理基础以及社会文化为宽恕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据此,本文对当前的宽恕教育提出了两条建议:首先,树立宽恕的道德认识,并把握随机的道德情景中巩固和增强宽恕意识;其次,创设适当的道德情景,让受教育者体验积极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