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不同生境下的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解析 ——以日本福岛町为... 收藏
不同生境下的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解析 ——以日本福岛町为例

不同生境下的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解析 ——以日本福岛町为例

作     者:喻倩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宋祥甫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7[理学] 0713[理学-生态学] 

主      题: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摘      要:浅海底栖动物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重要渔业资源,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直接威胁到浅海底栖动物群落的正常生存,引起了其群落结构的不断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大幅降低。本项研究在日本福岛町附近海域进行,分别于2012年5月和11月应用大型底拖网(Sledgenet),在福岛町周边浅海水域不同生境下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取样,共设15个取样点,采用CCA和聚类方法对底栖群落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在国内以上海本地优势种中华鳑鲏(Rhodeussinensis)为实验对象,设成鱼和稚鱼二组处理。研究分析了鱼类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1)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74种,其中,5月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02.5inds./m和691.5g/m,11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25.5inds./m和1294.5g/m,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0.92±0.18和0.72±0.14,优势种为钩虾科Themistojaponica、磷虾科Euphausiapacifica、钩虾科Pleustespanopla、钩虾科Stenothoesp.、虾Spirontocarissp.以及腕足类的Laqucusnubellus。 (2)采集到了甲壳类动物85种,5月和11月的密度分别为1188inds./m和703.5inds./m,其生物量分别为163.2g/m和47.8g/m,主要物种为钩虾科***和磷虾科***;共采集到棘皮动物4种,5月、11月的动物密度为74.1inds./m、106.2inds./m,生物量为318.8g/m、474.6g/m,主要种类有蛇尾纲Amphipholiskochii、海星纲Grossasterpapposus、海星纲Plazasterborealis和海胆纲Temnopleurushardwickii。共鉴定出腕足类4种,其中5月的腕足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别为78.7inds./m、279.4g/m,而11月其密度、生物量为125.4inds./m、763.3g/m,并且依据密度以及生物量来分析,5月和11月采集的腕足动物样品中均以Laqueusblanfordi和***占优势。(3)近年来福岛町周边海域的渔获物中,底栖生物特别是双壳类年趋减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福岛町周边海域底栖动物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双壳类数量稀少,甲壳类是底栖动物的主要构成,优势种中的钩虾***和磷虾***与水温、盐度正相关,并且季节变化显著,在11月的样品中少有发现,水深、盐度与***的密度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在冬季,卵和幼体数量减少,盐度限制了底栖动物食物的分布,海星纲、海胆纲的密度与水温以及盐度正相关,鱼类(仔鱼)的密度受到了端足类密度的影响,倾向分布在端足类数量多(营养丰富)的海域。水温和水深影响了福岛町周边底栖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并且盐度对部分种类的生物有显著影响。(4)养殖鳑鲏鱼后水体中的总氮(TN)、氨氮(NH3-N)和总磷(TP)等营 养盐浓度明显增高,水质由实验始期的Ⅱ类标准恶化至劣Ⅴ类,其影响程度以其中的1成鱼处理更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密度和生物量则明显增加,各处理均以大体积的衣藻为优势种,对照则以小体积的蹄形藻为优势种。可见,鳑鲏鱼作为清澈水体的优势种鱼类,种群密度过高会造成水体营养盐升高并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加大,成为恶化水质的隐患。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