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收藏
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作     者:王建果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赖明勇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碳排放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结构分解分析 

摘      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我国当前的碳排放源于历年累积的快速增长,而整体碳排放是国内各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加总。进一步考虑到“沿海—中西部地区和“中部—西部北部地区“北部区域等经由内贸的“隐含碳转移,及地方政府作为减排政策实际执行者,以往总体或单一区域层面的碳减排分析,往往忽略区域间溢出效应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及区域间碳排放责任分担。本文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提出空间结构分解分析(spatial SDA),探究区域、区域重点产业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IRIO-SDA清晰阐述了区域碳排放增长受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生产结构变动、最终需求变动(规模、结构、偏好)和出口变动(规模,偏好)、及区域内的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并将区域间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溢出效应区分为“效率改善效应、“污染转移效应、“污染集聚效应、“污染扩散效应。基于2007和201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分解表明:2007-2010年间,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最终需求规模变动,需求结构变动和出口规模变动经由空间溢出效应导致其他区域CO2排放增长;大部分区域的消费和出口偏好变动有助于降低其他区域CO2排放;各区域生产技术变动和投资偏好变动,经由区域间产业链传导,可能给其他区域CO2排放带来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其中,东北、北部沿海、西北地区的生产技术变动、需求偏好变动呈“污染转移效应;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的生产技术变动、消费偏好和出口偏好变动呈“效率改进效应;中部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投资偏好变动呈“污染集聚效应。中部地区成为国内“污染转移的扩散中心,其次西部地区。空间溢出视角下区域产业层面碳排放增长的分解表明:除了碳强度变动的减排效应,生产技术变动的正向(对中西部地区)或负向效应,及最终需求规模、结构变动的污染增加效应外,行业异质性体现在:中西部地区金属制造业的碳强度变动导致其碳排放增加,且其他地区该行业的碳强度减排作用有限;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碳强度变动带来的碳排放增长效应甚至超过最终需求规模效应成为主要诱因;国内生产技术、需求结构、投资偏好变动均导致非金属制造业碳排放上升。出口变动效应对各地区化工业碳排放影响最为凸出,其次北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的金属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在:东南沿海的生产技术变动有助于各行业减排,呈“效率改善效应;东北和北部沿海的生产技术变动呈“污染扩散效应(化工业、非金属制造业)和“污染转移效应(金属制造业、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北部地区最终需求对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污染扩散效应突出。鉴于区域碳减排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也受其他区域经由国内产业链的溢出效应影响,上述分析有助于明确各因素经由国内产业链传导对区域C02排放增长的影响,为平衡我国“较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间环境治理责任,以及实施地区有效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