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种源及栽培变种遗传变异的AFLP和ISSR分析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方伟;林新春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907[农学-林学] 08[工学] 0829[工学-林业工程] 09[农学]
摘 要:本文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列间隔区(ISSR)技术研究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17个种源的遗传变异,为今后毛竹优良种源的选育和杂交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同时,对毛竹10个栽培变种和2个近缘种的遗传相似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毛竹不同栽培变种的分类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⑴两种分子标记均可以区分出17个毛竹不同种源、10个栽培变种和2个近缘种。通过Mantel检测,AFLP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的得到的结果均呈显著相关(毛竹种源分析r=0.925, P=0.005;毛竹栽培变种分析r=0.959, P=0.013),说明两种分子标记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是研究竹类植物种和种下等级的有力工具。 ⑵毛竹种源的研究结果:12对AFLP引物共检测出52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99个。16个ISSR引物共检测到138个遗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5个。通过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将17毛竹种源分成6个组,但初步确立的4个毛竹优良种源并没有聚为一组。17个毛竹种源的遗传相似性较高,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变异,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20.182,平均遗传距离为0.067。 ⑶毛竹不同栽培变种和近缘种的研究结果:15对AFLP引物和16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827和23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495条和154条。综合两种分子标记的数据算出的遗传距离表显示10个毛竹不同栽培变种的遗传距离较小,变化幅度为0.023.108,平均遗传距离为0.078。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可将毛竹的10个不同栽培变种分成3组,从分子标记的角度支持金丝毛竹和龟甲竹两个栽培变种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