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循环DNA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收藏
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循环DNA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循环DNA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     者:武金日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贺立山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循环DNA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脊液 肿瘤标志物 

摘      要:背景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是白血病治疗中的难题之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系指白血病细胞浸润蛛网膜或蛛网膜邻近神经组织,早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非常困难,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来诊断,而脑脊液沉渣中镜检查找白血病细胞往往不敏感且阳性率低,不能及时发现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怎样做到早期诊断且找到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方法一直为临床医生思考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关于循环DNA在恶性肿瘤疾病早期诊断及复发的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已证实循环DNA含量与肿瘤细胞负荷及复发转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有关白血病细胞与循环DNA含量的相关性已有报道,但脑脊液中循环DNA含量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目的定量检测急性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脑脊液中循环DNA的含量并探讨其与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间在新乡某医院血液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6.0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治疗前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6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治疗后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7.3岁)20例;同期留取非恶性血液肿瘤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8.2岁)做为对照组。急性白血病患者于缓解后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时留取脑脊液1m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分别于确定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后与治疗后行鞘内注射治疗时留取脑脊液1ml,收集同期非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时留取1ml。置于2ml离心管,4℃、3000r/min离心10分钟,EP管收集上清液-80℃低温保存备检。结果1.一般情况:通过对入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结果分析(1)电泳结果:本研究中循环DNA电泳结果显示脑脊液循环DNA分子量介于100bp至1000bp之间。(2)脑脊液循环DNA含量: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组循环DNA含量为[(330.97±35.49)ng·m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治疗后组循环DNA浓度为[(141.77±37.56)ng·ml],急性白血病无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组循环DNA浓度为[(79.18±22.22)ng·ml],对照组脑脊液循环DNA含量为[(7.83±1.8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3,P0.05)。AL组脑脊液循环DNA浓度与对照组脑脊液循环DN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108 P0.01);CNSL组脑脊液循环DNA浓度与A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924 P0.01);CNSL治疗后组脑脊液循环DNA浓度与CNSL治疗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6.3741 P0.01),与A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4140 P0.01)。AL组患者各型之间脑脊液C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CNSL组患者各型之间脑脊液C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3)随访结果:20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随访过程中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浸润,其脑脊液循环DNA水平升高平均早于临床诊断25.5天。结论1.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病时脑脊液循环DNA浓度明显升高,治疗后显著下降,脑脊液循环DNA水平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浸润具有明显相关性。2.通过检测循环DNA的浓度变化,可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发面发挥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