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β-catenin蛋白及MUC6与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关系的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常丽丽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胃底腺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 胃液 pH值 胆汁酸 β-catenin蛋白 MUC6
摘 要:随着人民保健意识提高和电子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这些病变可能包括真正的上皮息肉、组织异位、淋巴组织或者间质病变[1]。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皮组织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其中,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患者往往无特征性症状,也可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梗阻等并发症[2],甚至有恶变可能[3]。由于胃息肉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各种并发症和恶变的风险引起大量学者的兴趣,国内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对于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 本实验结合国内外报道,对患有胃底腺息肉者50人、胃增生性息肉者26人以及正常对照组20人进行胃液及息肉组织分析,探讨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的可能发病机制。实验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胃液pH值、胆汁酸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胃液pH值及胃液中胆汁酸,明确胃液的酸碱环境以及胆汁酸对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有无影响。 方法: 1病例资料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镜室行胃镜检查时发现息肉样病变者,于胃底粘液湖处用一次性导管抽取胃液5-10ml,然后取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筛出其中病理诊断为胃底腺息肉者(50例)和胃增生性息肉(26例)的胃液,确定为实验组;另外取内镜下阴性表现者(20例)的胃液5-10ml作为对照组,所有胃液标本密封,室温下冷却后置于-20℃冰箱冻存,待检。 2指标检测 2.1所有胃液标本解冻至20-25℃后,用精密pH仪检测每份胃液的pH值;2.2所有胃液经3500r/min离心10分钟后,取上清液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循环酶法)检测胆汁酸含量。 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四分位数表示;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底腺息肉组胆汁酸比对照组高,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P=0.88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增生性息肉组pH值比对照组高,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P=0.4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生性息肉胆汁酸比对照组高,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P=0.86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胃底腺息肉组胃液的pH值比增生性息肉组低,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P=0.23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底腺息肉组胃液的胆汁酸含量比增生性息肉组高,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P=0.34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小结: 1.胃底腺息肉组胃液中pH值低于对照组,而增生性息肉组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无差异。提示两种可能,一是样本例数过少,影响结果;二是pH值确实对胃底腺息肉及增生性息肉形成没有直接影响。 2.胃底腺息肉组和增生性息肉组胃液中胆汁酸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提示一是胃液中胆汁酸与息肉形成确实无直接关系;二是由于样本例数过少影响检测结果。 3.胆汁酸及胃液酸碱环境是否影响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形成和生长尚无确切定论。 第二部分β-catenin蛋白、MUC6在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及MUC6在中表达水平,研究β-catenin蛋白及MUC6在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形成中的意义。 方法: 1病历资料入选者在胃液抽取完毕后,于息肉组织处取活检1-2块作为实验组,并于其中典型息肉旁2cm处取正常黏膜组织1块作为对照组,所有组织标本经过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常规处理后,行HE染色,经病理诊断确定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正常胃粘膜上皮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