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意义、认同与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研究 收藏
意义、认同与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研究

意义、认同与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研究

作     者:牛婧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文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301[文学-新闻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人民日报》 新闻评论 舆论引导 话语分析 

摘      要: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自从2013年改版以来,发表的新闻评论,以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工具,重点考察研究了《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和叙事手段,以期寻找出该报在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意识形态时所采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对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一点补充。综观以往对《人民日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报纸内容的分析,并未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深入研究该报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关系,因而本文将尝试从这一角度研究《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本文主要从结构和意义两个层面入手,研究了《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从结构上看《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主要包括标题和主体两个范畴,它的常规程式则包括,新闻背景、论点和论据,之所以按照这样的常规程式谋篇布局,是因为其不仅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而且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希求,可以达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而且在文本的设计和论据的选择上,该报评论也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文化在人们心中播撒生根的刻板印象进行选择,以实现其传递知识、获取认同的目的。而且新闻媒体和媒体的从业者,并不是新闻真正的“作者,尤其是《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的作者更加不是“作者本人,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委托人,才是《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权的掌握者。传递知识只是《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功能之一,它的第二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建构一种共通的意义,以实现意识形态的同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微观的事实建构、中观的神话性建构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建构,三个层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建构新闻事实时,通常采用复合叙事视角——纯客观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既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由实现了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神话其实也是一种符号,而且两者相通,都是人类对所处世界的一种认知,所以,《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话语,其实也是一种神话,不仅表达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也传递着一种美好愿景和向往。不管是建构事实还是建构神话,《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最终目的是要建构意识形态,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且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建构,达到稳固意识形态,稳定社会发展的目的。话语作为意识形态栖身的场所,也是维护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是主流媒体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而意识形态的传递需要通过物质手段将事实赋予意义,这就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来对事实进行诠释,根据研究分析,《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建构意识形态的方式主要有:建构知识,形成社会规范、体现社价值和形成社会共识三种,这些框架的不断重复和再现,就会在受众的心中形成一套内化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称为一套内化的自我意识,并且这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还会指导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中去,成为一套社会文化意识,在人民的心中扎根。在《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中,蕴含着千百年来沉积在我们国家和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原型。这些原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们却如我们身体中的DNA一样,遗传在我们的文化肌体之中,影响着我们认知的方式和认知的结果。因而,研究《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引导舆论的方式和策略,事实上就是分析该报新闻评论在深层结构上所隐含的意义、价值、功能,及其背后的结构性、意指性和复杂的社会支配性。正如美国学者丹尼斯·K ·贝姆所言,对话语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对一个已经存在的解释做出另一个解释,对一个已经做出过解释的领域,进行再次地解释。所以,《人民日报》的评论话语,是产生在一个政治、经济结构完整的社会体系之中,在这个充满意识形态环境中,通过表达一个蕴含自身文化血液中的连贯意义,来解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客观世界。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