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南京教案”到《辟邪集》——明末佛耶交涉研究 收藏
从“南京教案”到《辟邪集》——明末佛耶交涉研究

从“南京教案”到《辟邪集》——明末佛耶交涉研究

作     者:郑利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孙劲松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主      题:佛耶交涉 南京教案 天学东渐 《圣朝破邪集》 《辟邪集》 

摘      要:明万历年间,伴随着西方传教士而来的天学东渐,使晚明社会遭逢着异域文化的思想冲击,同样也使佛教界面临着异质宗教的严峻挑战。明末年间,佛耶之间发生了一场实实在在的交涉乃至争辩。耶教主张的实与有与原始儒家的诚、有相沟通,反对佛教的空、无,得到一部分儒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支持和响应,从上层士人到民间,这场耶教对佛教所发起的攻讦,全方位地在社会层面上展开,立足于治世对于佛教的社会现状进行强烈批判。面对天主教的攻击,佛教方面从最初的不足辩到全方位辟邪的学理征伐,以智旭为代表的禅门大德展开了两教之间的学理交锋。在两种宗教不同教义的背后,最根本的分歧乃是对物化世界实有性的不同认识。耶教因为肯定物质世界的实有,因此有世界产生的问题,因而需确立第一因,佛教方面则以心为世界万法的本源,在心物关系上,否定物质世界的实有执着,而以心为主,在世界的起源与产生的问题上,否认实有的生成关系,以无生斥其实有的自生。在心物关系上,耶教唯物,认为心性为外在天主所赋,在修养上则有向外求的倾向;佛教唯心,明确了以心为本的主体性,将对外物的执着归属于道德修养之下,一切外物终归于心。明末的佛耶交涉中,佛耶二教呈现于世更多地是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在对耶教的反诤中,明末的大德虽多采取儒释和会的立场,但其大乘佛法的本位并没有改变。以智旭为代表的禅门大德,坚守佛教心本史观的立场,融摄诸家,保存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始终强调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