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茶淡黄刺蛾生物学特性及在温度胁迫下抗氧化反应研究 收藏
茶淡黄刺蛾生物学特性及在温度胁迫下抗氧化反应研究

茶淡黄刺蛾生物学特性及在温度胁迫下抗氧化反应研究

作     者:付雪莲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品武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090401[农学-植物病理学] 

主      题:茶淡黄刺蛾 形态特征 空间分布型 温度胁迫 抗氧化酶系统 

摘      要:茶淡黄刺蛾Darnatrima(Moore)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茶区;国外则分布于东南亚、印尼等地区。由于茶淡黄刺蛾的相关研究资料十分有限,要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理策略,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亟待深入开展。为摸清茶淡黄刺蛾的生物学特性,本文观测了茶淡黄刺蛾幼虫基本形态特性;调查了茶淡黄刺蛾幼虫在田间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状;为进一步研究茶淡黄刺蛾对温度胁迫后的响应机制,本文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胁迫后茶淡黄刺蛾幼虫体内的SOD、POD、CAT、GST酶和T-AOC的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茶淡黄刺蛾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幼龄幼虫呈淡黄色,有褐色的斑纹;成长幼虫呈长椭圆形,前部稍宽,乳白色,体背从头顶部延伸到腹部末有宽阔的棕褐色区;老龄幼虫体背纵向贯穿哑铃型棕色大斑,并具3条淡色纵线和前后各4个白点,背侧有2列刺突,外侧1列较长。(2)对茶淡黄刺蛾幼虫在田间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大多属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但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分布是由于茶淡黄刺蛾的生物学特性和茶园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茶淡黄刺蛾在茶树树冠不同层次上分布呈显著差异,接近地面的下层最多,树冠顶层和中层较少,绝大多数分布在下层;茶淡黄刺蛾的虫口密度在川茶群体种、南江一号和渝茶一号3个茶树品种(系)上分布呈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虫口密度川茶群体种渝茶一号南江一号;茶淡黄刺蛾不同虫龄在茶树上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川茶群体种虫口密度最高的虫龄为5龄和6龄,而南江一号和渝茶一号虫口密度最高的虫龄为4龄和5龄。(3)对茶淡黄刺蛾危害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主要以幼虫危害茶树老叶与成叶。幼虫共9龄。1龄幼虫不取食;2-3龄仅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透明枯斑;4龄开始形成孔洞;5龄后蚕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并像蓬面转移危害;8-9龄为老熟幼虫移至根际落叶下或土缝中结茧化蛹。(4)对茶淡黄刺蛾幼虫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胁迫后,测定其体内四种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力,结果显示茶淡黄刺蛾体内SOD、POD、CAT和GST酶在-5℃胁迫2 h后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SOD、POD和CAT酶活性达最大值,分别为 277.60U·mg-1protein、37.19U·mg-1protein 和 43.35 U·mg-1protein,GST 活性为 81.74U·mg-1protein,而 T-AOC 活性则在 5℃胁迫 2 h后活性达最大,值为23.62U·mg-1protein,表明茶淡黄刺蛾体内可能还存在其他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酶共同抵御活性氧的伤害;茶淡黄刺蛾的SOD、CAT、POD、GST酶和T-AOC均在低温(-5℃、0℃和5℃)胁迫后变化显著且处于较高活性水平,具体表现为茶淡黄刺蛾在-5℃、0℃和5℃胁迫后,SOD活性在处理4 h和6h,CAT在处理2h,POD在处理6h,GST在处理4h和6h及T-AOC在处理6h后均显著高于对照(26℃),表明茶淡黄刺蛾在低温胁迫下,虫体可以增加SOD、CAT、POD和GST酶等抗氧化物质的活性,清除体内的活性氧,来保护机体免受低温的伤害;而茶淡黄刺蛾的SOD、CAT、POD、GST酶和T-AOC活性在高温(35℃、37.5℃和40℃)胁迫后变化较小,且活性较低,表明在高温胁迫对茶淡黄刺蛾体内抗氧化物质影响较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