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歌唱的机器”的旁边:R.S.托马斯诗歌中的物化与宗教救赎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剑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罗纳德·斯图沃特·托马斯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威尔士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荒凉、凝练、辛涩,而同时又充满美感和洞察力,因此广受推崇。诗人一生著作颇丰,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诗集与散文集50余部,并获得了多种诗歌奖项,包括英国女王诗歌金质奖章,威尔士艺术委员会文学奖,及巴伐利亚艺术学院颁发的Horst Bienek诗歌奖。他还在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R.S.托马斯擅长抒写不同的诗歌主题,如自然、乡村生活、婚姻爱情、科学技术以及宗教等。这其中令他尤为著名的是他对“机器长达数十年的关注。“机器意象是贯穿于托马斯中晚期诗歌的重要主题,引发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评论。概括而言,现有评论一般都将“机器看作是诗人对应用科学或技术的象征性表达,突出了现代技术对自然、环境和人的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这种观点主要聚焦于“机器的特征和破坏性,却未能揭示导致“机器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与此类观点不同,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托马斯“机器诗歌的主题性研究,揭示“机器意象包涵的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含义。因此,通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托马斯的“机器诗歌,本文作者认为“机器实际上是威尔士乡村工业化和机械化进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的象征。它首先代表着人的物化,在此过程中现代人失去了主体性,变成了创造价值的工具,变得越来越被动和缺少主体意愿;同时它还代表着人的意识的物化。被物化的意识完全接受了人与商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并为了将这种关系永久化,相应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体制来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相协调。物化现象对人类产生严重的非人化作用,这也是托马斯在其诗歌中所极力痛斥的,尽管他偶尔也会走向极端。本文同时分析指出,托马斯提倡的救赎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救赎,即诗人认为要摆脱物化对人的控制,人必须从引向“机器的时间转向自然的空间,因为自然万物都是上帝的反映,只有在自然里我们才能体验与神性的再次融合,并重新获得基督教信仰。本文最后总结认为,尽管托马斯信仰并实践了他的理念,也就是他自己的“彻底的拒绝,但是从整体层面上看,他提倡的宗教救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