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性恶论”与“礼文”之美 收藏
“性恶论”与“礼文”之美

“性恶论”与“礼文”之美

作     者:高凤桐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毅

授予年度:2012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主      题:荀子 天人之分 性恶论 礼文之美 

摘      要:荀子可以被看作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学宗师。《荀子》其文,思想博大深邃,对后世之影响可谓深远。一般认为,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取代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与这个时代大变革相对应的则是文化变革,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古典文化形态向封建文化形态逐步转型。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与认识正是这个时期逐步兴起的人文思潮的一个具体表现。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它的更多意义在于其尝试了从人和人类社会本身总结人和社会的本质规律。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第一次成为了思想者自身的理性思维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性问题不断地被思想家们讨论。一定程度上,这种人性论成为了诸子百家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本文正是试图以荀子的“性恶论这一命题为切入点,去探寻荀子礼文之美的美学意蕴。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荀子天人关系的解读与分析,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主要有两层含义:自然之天和人伦(社会)之天。所说的自然之天,荀子主张要“明于天人之分,意在强调“天人之分。所说的人伦之天,又强调“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其要义就是立足于伦理而对人性当中的自然(天然)成分进行改造、提升。人性中的自然成分于荀子看来却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而然。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并非认为这种与生俱来之“性即是“恶之滥觞,“恶实是与生俱来之“性的任意发展、肆意放纵的结果。这也正是论文第二部分关于荀子“性恶论理论要讨论的,通过对荀、孟论“性的原文对比解读,进一步明确荀子“性恶论的确实含义。荀子在提出“性恶论之后提出“性伪之分,“性是自然而然,“伪是后天雕琢,只有经过后天雕琢的“性才能合“礼,才能持续处于社会主流价值范围之内,这种持续处于社会主流价值范围之内的“性才能称之为“人性,因此“化性起伪成为一种现实必须。 要解读这种现实必须,对荀子的礼文思想予以开掘则成为必须、必要。以荀子“性恶论切入点,去寻找荀子的礼之“文化的美学命题是我们研究的理论进路。我们也有了一睹“礼文之美芳容的机会。这也正是论文第三部分的主题工作。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