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收藏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作     者:梁朔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吴佩林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0202[管理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020207[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6[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主      题:老龄化 女性化 兼业化 人力资本 农业生产率 

摘      要:“三农问题关乎国运民生,中央连续13年的“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的美国模式与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日本模式为主。我国在面临农民工“非农化的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无疑更加依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业劳动力结构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出现“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等现象。国外的现代农业发展也经历了这些过程,然而他们那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已颇为成熟。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过渡阶段,劳动力结构的变迁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给予了呈现阶段特征的原因,得出我国正由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向以机械化、生物化为代表的技术驱动的现代农业过渡,这种转变伴随着我国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接着分析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和动因,对我国剩余劳动力情况进行了一个综述性的概括。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得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对每一种变化的现状、原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证部分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和劳动生产率四重分解模型分析了劳动结构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将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四重分解,对分解后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最后结合前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概括介绍了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劳动力结构变迁背景下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意义,并对各章内容及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包括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与展望及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三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阶段及特征分析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阶段结合当时相关的农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第四章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变迁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并对剩余劳动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及人力资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此部分主要用历年数据对劳动力结构变迁进行了描述性说明。第六章为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部分,基于随机前沿方法,利用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物质要素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方面,并分析了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与政策分析部分,得出结论为,技术进步、要素积累、老龄化都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女性化、兼业化和技术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合前面所有的分析,提出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及利用互联网打造信息化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等相关政策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