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俗成与国家在场——工鼓锣音乐活动发展变迁历程解析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曦帆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30405[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摘 要:工鼓锣具体产生于何时,历史上并无资料记载。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作为一个地方曲种的“魅力。工鼓锣的成熟期一般被认为在清代中叶,经历过成熟、繁荣与衰落,一直到今天,工鼓锣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流行在江苏省北部(以下简称为苏北)连云港、宿迁、淮阴等有限的地域空间内,经历了从一个大众曲种转变为小众曲种的过程。 “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存在着一个与官方文化既保持着接触又保持着距离的活活泼泼的民间社会,我们可以在民间社会的改变中体察国家在场的种种影响。①工鼓锣自清末繁荣至20世纪80年代,曾是苏北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连云港、宿迁、淮阴一带已成为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民俗事象,也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国家在场(state presence)②对工鼓锣音乐活动各方面的影响,在国家语境中,工鼓锣艺人的音乐活动主动亦或被动的向国家靠拢,影响了工鼓锣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工鼓锣音乐活动的调查研究,从民俗语境与国家在场两个视角出发,探讨工鼓锣的变迁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