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江浙地区大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收藏
江浙地区大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江浙地区大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     者:李秀丽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高智谋;陶跃之

授予年度:2007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090401[农学-植物病理学] 090402[农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主      题:大麦白粉病菌 致病型 遗传多样性 AFLP 

摘      要:本论文以“基因对基因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Pallas鉴别近等基因系等鉴别寄主鉴定江浙地区大麦白粉病菌的致病型,并对这两个病原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方法对部分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在江浙地区采集并分离单孢菌株100个,其中浙江嘉兴65个,江苏盐城35个。从100个单孢菌株中鉴定出9个致病型,两地共有的致病型1个,另外8个中,2个来自于浙江嘉兴,6个来自于江苏盐城。 2.对两个地区白粉菌毒性频率分析发现:毒性基因Va8、VBw、V22、(Vra,Va8)、(VRu2,Va8)、Vnn和Vch在两地出现的频率为100%,是该大麦白粉菌种群的优势毒性基因,其对应的抗性基因Mla8、MlBw、Ml22、(Mlra,Mla8)、(MlRu2,Mla8)、Mlnn和Mlch在生产上不可利用。毒性基因Vg、(Vla,Va8)、Vh出现的频率范围为66.3%~55.7%,所对应的抗病基因在生产上利用价值较小。毒性基因Va23,出现的频率为44.3%;所对应的抗病基因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毒性基因(Va1,Va)、Va3、(Va6,Va14)、(Va7,VK)、(Va7,Va)、Va7、(Va9,Vk)、(Va10,VDu2)、(Va12,Va)、(Va13,Va)、(Vk1,Va8)、Vp1、Vat、V05和Va9出现频率为0~1.45%,其对应的抗性基因(Ml1,Mla)、Mla3、(Mla6,Mla14)、(Mla7,MlK)、(Mla7,Mla)、Mla、(Mla9,Mlk)、(Mla10,MlDu2)、(Mla12,Mla)、(Mla13,Mla)、(Mlk1,Mla8)、Mlp1、Mlat、Ml05和Mla9为各地区可有效利用的抗病基因。 3.从112个AFLP引物对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数目适中、清晰度高、多态性较高的10对引物组合用于白粉病菌株的AFLP分析,结果共产生条带510个,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04条,占条带总数的79.2%。 4.根据AFLP分析的结果计算各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并对26个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各菌株间的相似系数范围在0.96~0.58,当相似系数取0.81时,供试菌株被分为5个宗谱,第一组包括K9、J33,第二组包括J56、J54、J11、J9、Y10和Y19,第三组包括J58和J60,第四组包括Y6、J22、J15、J20、J53、J18和Y1,第五组包括G8、G12、K7、G11、G9、G6、G4、K2。聚类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菌株不能各自聚为一类,同一致病型的菌株也不能完全聚为一类,说明致病型鉴定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本研究对江浙地区白粉病菌的致病型进行了系统鉴定,确定出了该地区的可利用抗病基因;并在国内首次利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大麦白粉菌进行研究。这对大麦白粉菌的深入研究和江浙地区抗白粉病育种研究有重要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