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推广杂交粳稻制种技术推广效益和制约因素分析 ——以铜山县大许镇沙庄村农民采用杂交粳稻制种技术为例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简小鹰
授予年度:2004年
摘 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粮食安全在我国越来越重要。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为我国这样一个以稻米消费为主的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黄淮以北是我国主要的杂交粳稻种植区之一,近几年,杂交粳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制种面积却越来越少,种源成为制约杂交粳稻推广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分析制约杂交粳稻制种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PRA)调查方法和KAP方法,并通过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影响农户采用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主要因素,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 通过KAP方法分析表明:一是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扩散效果不显著;二是少数在心理(态度)上不愿意(或不赞同)进行杂交粳稻制种,但在实际行动(决策)上受利益驱动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已逐渐能接受这项技术。三是该项技术的技术适应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隔离条件上要求非常严格。 根据上述结果并提出研究假说,通过模型估算表明:在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传播过程中,农户是否接受技术培训和农户与技术推广机构联系次数,这些有助于农户获得与技术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因素在模型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从而证明了提出的假说。此外,水田规模大、非农收入少的农户更为接受并采用该技术。由于该技术需要特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推广。 因此,在黄淮以北地区,为了进一步扩大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推广规模,一是推进杂交粳稻制种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技术推广力度和技术培训,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自愿性,并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和农户相结合,走育、繁、推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三是建立积极的用户群体,通过用户群体的示范带动,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