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楚都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令福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而在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中,都城无疑是最核心的空间所在。春秋时期,楚人不断向外开疆拓土,很快便由“土不过同的蕞尔小邦发展到“楚地千里的泱泱大国,与此同时,都城也由丹阳迁郢。然而由于文献记载的匮乏,两千多年来,关于郢都的地望至今仍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成为楚文化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案。近年来,随着大量楚简资料的整理公布,为进一步探索楚都提供了可能。因而,本文尝试从长时段的视角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做一番整体考察,厘清楚都迁徙发展的脉络,对楚都的地望和迁移做宏观把握,同时结合已有的考古资料,对该时期楚都的形态和布局进行微观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楚都在选址、布局等方面的特点,梳理出楚国都城在先秦都城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文章分为五章,每章内容如下:第一章,“郢与楚都。本章主要利用出土楚简资料,从古文字和地名学的角度,对“郢的含义进行梳理考释,对楚简中大量出现的“某郢的性质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廓清郢都的数量问题。“郢的含义经历了一个通名——专名——通名的变化过程,最终成为楚王居地的通名。为了加以区分,往往在“郢前面加上原地名,这就是“某郢的由来。“某郢的性质是王居之地,但并非都是楚都,只有春秋早期楚武王所居的“郢,以及春秋中晚期的“为郢,从历史地位和延续时间上来看,可以看做楚都。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楚都和行宫。本章主要探讨了春秋早期“始都之郢和春秋中后期楚都“为郢的地望,认为“始都之郢很可能为宜城郭家岗遗址,而“为郢则是宜城楚皇城遗址,并结合已有考古资料,对“为郢的规模和布局做了分析。此外,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积累,使得对楚国著名行宫——章华台的研究成为可能,因此本章也专门对章华台的规模,以及其中的放鹰台1号宫殿进行了复原研究。第三章,战国楚都——纪南城。本章主要论述纪南城的性质,即作为楚都的起止时间,分析迁都纪南城的历史地理原因,并对纪南城的形态布局和城外的墓葬分布展开探讨。第四章,战国末期的楚都。这一章主要围绕战国末期两座楚都:陈城和寿春,对两座都城的地望、迁都原因、规模和布局进行分析。第五章,结论。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楚都的变迁,都城内部的建置布局以及城郊墓葬三方面内容,总结特点,分析原因。通过分析研究,楚都的变迁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西周时期主要活动于丹江谷地,春秋时期南迁至汉水中游的宜城一带,战国中晚期继续南迁至长江沿岸的纪南城,战国末期向东北迁到淮河流域的陈城、寿春。变迁特点呈现出先自北向南,尔后又折向东北,由山地进入平原,由支流进入干流。楚国都城的这种迁徙变动,既是楚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对楚都纪南城的分析,楚都在内部建置和布局上也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角修筑成切角形,二是尤其重视与水的关系,其背后蕴含了楚人独特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传统。既包含了“象天法地的价值追求,也是“因地制宜的务实作风的体现,是顺应天时和因地制宜的有机结合。楚都城郊墓葬,在选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择高而葬。其主要原因当与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湿热有关。此外,楚公族墓地头向均朝向东方,反映了楚人强烈的族群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