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方位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视角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收藏
方位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视角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方位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视角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作     者:谢赛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肖坤学

授予年度:2007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方位介词 方位介词翻译 意象图式 隐喻投射 射体 界标 

摘      要:介词(包括方位介词)早在传统语法时代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传统语法时代的学者们认为,介词是通过和名词或功能上相当于名词的成分结合构成名词短语来表达某种特定关系的语言形式。基于这样的观点,传统语法学家们对介词在不同场合、搭配中的用法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有的学者还根据时间、地点、因果关系和手段等范畴对介词的用法进行分门别类。从总体来看,传统语法对介词所做的研究主要是对介词的用途进行概括和分类。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中数量不多的介词只是一种功能词,没有像实词一样的词汇意义。由于基于形式主义的转换生成语法所研究的重点是句法,语义从一开始就处在次要位置,语义的研究只是句法研究的副产品,因此,转换生成语法对(方位)介词的语义的问题谈不上有什么系统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基于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和语言观,从认知的视角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以语义为中心的新的语言流派和研究方法。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具有特定生理构造的人在和所居住的物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若干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对人类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语义构建的认知基础。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指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赵艳芳,2001:68)意象图式还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即从具体的空间域(始发域)投射到各种抽象的非空间域(目的域),从而使方位介词的语义得到进一步扩展与其抽象义的形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分析方位介词语义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方位介词的翻译策略。关于方位介词的翻译,国内学者已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与具体的翻译方法,如转化法(冯丽,2003;何晓炜,1995)、省略法(于艳红,2005;杨喜存,2000)以及增补法(关哲,1998;田齐飞,2005)等等。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关于方位介词翻译的传统研究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 (1)由于它们大都是译者基于自身经验的一些翻译技巧的总结,且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所以往往难以达成共识。(2)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关于方位介词翻译的传统研究缺乏科学性,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9)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语义的构建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方位介词在认知上同样是有理可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把方位介词的翻译研究建筑在对方位介词的认知本质与方位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机制的基础上,即以认知为取向,更符合语言的本质、理论基础更为可靠、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更为有效。 本研究的探讨的具体问题包括:(1)方位介词的认知基础是什么?(2)方位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是什么? (3)方位介词语义的认知阐释对方位介词的翻译有何启示? 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的射体-界标理论分析方位介词的认知基础与方位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机制,以此为基础结合翻译的本质论提出了两种方位介词翻译策略:即:射体-界标关系的对等映现与射体-界标关系的适应。此外,我们还就以认知为视角对方位介词进行的语义分析与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方位介词翻译策略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